醫生揭乳癌5大先兆 逾15%早期患者乳房沒硬塊 2部位腫脹恐中招!
發佈時間:13:08 2025-05-06 HKT

乳癌為本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及早識別乳癌先兆,對治療乳癌大有好處。不過有醫生指,乳癌先兆其實不僅限於乳房有硬塊,如發現身體有2部位出現腫脹,可能亦是患上乳癌的警號。
醫生揭乳癌5大先兆 2部位腫脹恐中招!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每當談及乳癌,多數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乳房觸摸到硬塊。然而,乳癌的早期徵兆其實不僅限於乳房有硬塊,若輕視以下5大乳癌先兆,待腫塊明顯出現時,病情通常已發展至晚期階段。
乳癌有何先兆?
乳癌5大先兆
乳癌先兆|1. 乳頭分泌物
許多女性誤以為只有哺乳期才會出現分泌物,但事實上單側乳頭出現非乳白色分泌物,包括透明黏稠狀或血性分泌物都可能是乳癌的警號。一項發表於《Breast Cancer Res Treat》(乳癌治療)的研究指出,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與早期乳癌存在關聯性不可忽視。據發表於《Springer Open》的研究則發現,雖然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某個時刻,可能都會出現乳頭分泌物,但研究人員發現,長期反覆出現分泌物,高達23%的病例中最終確診為惡性腫瘤。
乳癌先兆|2. 乳頭或乳暈出現變化
當乳頭出現異常「凹陷」或「牽引」現象,很可能是腫瘤在拉扯乳腺組織。此外,若發現乳頭或乳暈區域有異常脫皮、潮紅,或是濕疹狀變化(乳頭柏哲氏病),這些都可能屬於乳癌在皮膚上的表現。有研究發現,雖然這類症狀相對少見,但一旦出現往往代表乳癌已影響至皮膚層面。
乳癌先兆|3. 乳房外觀變形或皮膚改變
乳房若出現表面凹凸不平,類似橙皮的變化,代表皮下淋巴受阻塞,極可能與發炎性乳癌有關。這種特殊類型的乳癌病程進展快速,需立即求醫。一項發表於《CA Cancer J Clin》(CA癌症臨床雜誌)的研究指出,許多發炎性乳癌患者初期常誤判這些症狀為普通皮膚過敏,因而延誤治療時機。
乳癌先兆|4. 腋下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即使乳房觸感正常,若發現腋下或鎖骨上出現無痛腫塊,極可能是可能是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一項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指出,約有20%的乳癌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就已出現淋巴結異常的情況。
乳癌先兆|5. 乳房不對稱或異常感覺
若發現乳房出現持續性體積改變、明顯不對稱,或持續性刺痛、灼熱等異常感覺,都應提高警覺。一項於《Breast Cancer Research》發表的研究指出,乳房不對稱變化在乳癌患者中的發生率高於健康人群。
黃軒醫生提醒,千萬不要誤以為乳房沒摸到硬塊就等於安全,超過15%乳癌患者在早期階段完全沒有出現硬塊症狀。其實,可以透過定期進行以上自我檢查、醫生檢查和乳房影像檢查,包括超聲波或乳房攝影等方法及早發現,讓患者存活率高達90%以上。
乳癌有何常見症狀?多留意3大部位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當乳腺細胞失控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腫瘤,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乳房內的惡性腫瘤就是乳癌。而患上乳癌後,乳房、乳頭及腋下有機會出現以下改變。
乳癌7大症狀
- 乳房:出現任何體積的硬塊、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皮膚出現點狀凹陷,以及出現靜脈擴張或呈橙皮紋變化
- 乳頭:自動流出分泌物、出血或凹陷
- 腋下:腫脹或淋巴結脹大
醫管局提醒,在月經前感到明顯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是由於周期性荷爾蒙分泌轉變,屬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
患乳癌的高危族群
- 性別:乳癌患者主要是女性,但男性也有機會患乳癌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患乳癌機會更高
- 遺傳:母親、姊妹及直系親屬患過此病的人士,發病的機會較高,研究資料顯示約5-10%的乳癌個案可能與遺傳有關
- 經期:12歲以前初經以及55歲以後停經者
- 飲食:長期進食高動物脂肪食物
- 生活:吸煙、嗜酒、缺乏運動
- 生育:從沒有生育過或35歲以後首次生育
- 藥物: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5年以上者
- 個人腫瘤病歷:曾經罹患某些種類癌症,如霍傑金氏淋巴瘤、肺腺癌、腸癌,或兒童時期曾經患癌者,患乳癌風險較高。
資料來源: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醫管局
延伸閱讀:本港乳癌年增5500宗新症 營養師推介12種食物防乳癌 多吃1種患癌風險降20%
---
相關文章:
1類食物防乳癌超強 死亡風險減31%!推介3大防乳癌食物 這種茶也有效
19歲女乳房不痛不癢驚患乳癌 醫生揭4大高危因素 常喝1種茶易中招?
4種食油恐致超惡乳癌 削治療效果惡化快 營養師教4招防癌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