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女頭痛嘔吐揭中風 發作前現兩大症狀 自測6大中風徵兆

更新時間:17:34 2025-05-02 HKT
發佈時間:17:34 2025-05-02 HKT

中風近年呈年輕化趨勢,英國一名24歲女子素來健康,卻突然出現腦中風,更一度被判斷只能活48小時,幸最終被成功搶救。不過,中風亦有搶救的黃金期,當中可透過6大指標及早識別中風徵兆,避免錯過中風黃金治療時間。

24歲女頭痛嘔吐揭中風 發作前現兩大症狀

據外媒《Daily Mail》報道,英國一名24歲女子克拉克早前與朋友外出時,突然出現強烈頭痛的症狀,過了一會兒出現劇烈嘔吐。送院後,她獲診斷為嚴重腦出血且病情迅速惡化,存活率僅一成,醫護人員直指她可能只能活48小時。

令人驚訝的是,克拉克成功在昏迷中甦醒,兩週後更能夠動一動手指。現年26歲的她稱:「這就像回到嬰兒時期,我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一切。」其後的一年康復期內,她重新學習說話、閱讀和走路等基本技能。

雖然年僅24歲的中風個案實屬少見,但英國研究表明,過去十年來65歲以下中風患者的比例上升了20%。

本港年輕中風個案上升 港人這飲食習慣導致

至於本港的中風年輕個案情況,港大醫學院2022年曾公布一項研究指,2001至2021年間,香港的年輕一族(18至55歲)中風發病率增加逾三成。

研究團隊發現,年輕中風發生率顯著上升,由2001年每10萬人就有39.1人年輕中風,大幅上升至2011年及2021年分別有48.3和55.7人年輕中風。每年因中風而入住醫管局轄下醫院的病人大約維持於13,500至14,000人,但當中年輕中風的數目則由2001年1,531人升至2021年2,028人。

團隊稱,高血壓是引致中風最重要的可改變因素。研究也發現,香港人從飲食攝取非常多鈉,高鈉飲食能直接影響血壓與中風風險。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往往源於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研究團隊建議港人實行低鈉低脂低糖飲食、恆常運動及戒煙等的健康生活方法,減低血管風險因素,以有效預防中風。

中風可分兩大類 哪類死亡率較高?

香港港安醫院資料顯示,腦中風即「大腦血管疾病」,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兩大類。有近8成個案屬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阻塞導致腦梗塞, 令腦細胞缺乏養分和氧氣 ;另外近2成個案為出血性中風,即血管破損導致血液溢出腦組織,令腦神經受損。出血性中風的死亡率比缺血性中風高。

而腦中風亦有搶救的黃金期,病人愈早獲得治療,康復進度愈理想。

1.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

  • 靜脈溶栓藥物注射(溶血針):患者必需於病發後4.5小時以內使用,能有效改善腦中風患者的預後和減低死亡率。不過,如病人身體狀況會加快腦部或其他器官出血、有腦出血病史或腦中風症狀已超出黃金時間,便不適宜使用溶血針。
  • 導管取栓術(通血管手術):醫生會從動脈將導管引導至血栓塞位置,直接將血栓吸出,可針對較大的血管閉塞。

2. 出血性腦中風治療

  • 揪出出血源頭:醫生必須先評估病情,例如觀察顱壓變化,並利用電腦掃描找出出血位置及情況,穩定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數,再考慮適合的治療方案。
  • 手術治療:如腦壓過高,便需要使用降低腦壓藥物,或以手術引流腦水或移除血塊,從而控制顱內壓力。如出血由血管畸形或血管瘤所致,便要透過開腦或導管手術處理。

中風患者有何症狀?嚴重恐癱瘓喪命?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中風患者事前通常沒有任何病徵,但當病發時會突然出現以下徵狀及影響:

 

中風常見徵狀:

  • 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及/或顫動
  • 半身不遂
  • 說話不清、失去說話能力
  • 嘴歪眼斜、視力模糊不清
  • 吞嚥困難、頭部劇痛
  • 行動不穩或跌倒
  • 大小便失禁、流口水

這些都是突發的中風急性病徵。如延誤診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減低康復的機會。而中風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視乎腦部受損的位置及範圍而定。中風可能會令患者永久喪失活動能力(如癱瘓),甚至致命。

判斷中風早期徵兆 「BEFAST」6大指標

中風是香港第4大常見死因,中風後每過一分鐘都非常關鍵,延誤急救時機會增加死亡風險或影響患者康復。過往有所謂「談笑用兵」的口訣,幫助判斷中風的早期徵兆。但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助理教授陳俊傑博士曾向《星島頭條》分享表示,現時最新流行的「BEFAST」檢查,比起過往的「談笑用兵」,可以進一步減少遺漏達5至14%,有助及時尋求醫療救助,從而提高治療成功率。

1. 平衡(Balance)

  • 平衡是判斷中風的重要指標之一。當一個人突然感到失去平衡或無法正常行走,特別是在活動或站立時,若出現頭暈或無法穩定站立,應立即提高警覺。

2. 眼睛(Eye Sight)

  • 視力突然出現問題也是中風的常見症狀之一。如果患者突然感到一側視力模糊或完全失明,這可能是腦部供血不足所致。

3. 面部下垂(Face Drop)

  • 面部表情不對稱是中風的明顯徵兆。當一側的臉部肌肉無法正常運動,導致嘴角下垂時,應該立刻注意。可以通過讓患者微笑來檢查,如果微笑不對稱,則需要馬上尋求醫療協助。

4. 手臂單側無力(Arm Drift)

  • 手臂的無法活動或單側無力也是中風的指標之一。當一隻手臂無法正常抬起,或者在抬起後自行下垂,這可能是大腦受到影響的信號。進行這一檢查時,可以讓患者合眼,同時抬起雙臂,觀察是否有不對稱的情況出現。

5. 說話困難(Speech)

  • 言語表達困難是中風的普遍早期徵兆之一。如果患者在說話時顯得不清楚或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可能代表腦部已經受創。可以通過讓患者重複簡單的句子來測試其言語能力,若出現問題,應立即就醫。

6. 時間(Time)

  • 時間對於中風治療至關重要,報警召喚救護車及抵達急症室時,調派中心和醫護人員都會詢問家屬「最後見到患者正常的時間(Last seen well time)」。這是因為確診為「缺血性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在症狀出現後的3至4.5小時這段「黃金時間」內接受溶解血栓藥物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恢復的機會。
  • 隨著科技進步,過往錯過缺血性中風黃金時間的患者,可以在病發6至24小時內(視乎血管阻塞的部位有所不同),進行動脈取栓治療(IA Thrombectomy)。

陳俊傑博士指,如果懷疑有人中風,應立即致電「999」求助,切勿等到家人回來,或叫病人稍作休息,以免錯過搶救時間。上述的「BEFAST」是一套簡單有效的方法,有助識別中風的早期徵兆。通過關注平衡、視力、面部表情、手臂動作、言語和時間6個要素,可更快識別中風,爭取最佳的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飲食高鈉多鹽易中風!專家推介護血管必吃4類食物 逆轉中風危機

資料來源:《Daily Mail》、香港港安醫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

---

相關文章:

睡前5症狀恐是中風警號!常打呵欠因為腦血管閉塞?

30歲男常頭痛以為感冒 求醫揭中風險死 出現11種症狀速求醫

醫生揭3種頭痛超危險!恐是中風/腦瘤/失明先兆 有致命風險

78歲翁曾腦梗塞 每日做1事中風8年行得走得!死亡率減80%

38種飲食法大比拼 這種獲評「2025年最佳飲食法」防中風/腦退化/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