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先兆|研究揭眼睛出現2症狀 45歲恐患腦退化 心臟病/中風機率增
發佈時間:17:03 2025-04-30 HKT

【腦退化先兆】腦退化症並非長者專利,有研究發現,如眼睛出現2類症狀,有機會是腦退化先兆,甚至最早恐在45歲已出現腦退化的跡象,而且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機率也有機會上升。
腦退化先兆|眼睛出現2症狀 45歲恐患腦退化
為評估腦退化風險與視網膜健康的關係,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了《Dunedin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中938名參加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在45歲時的健康評估數據,包括視網膜神經元和視網膜微血管的測量數據。參加者沒有青光眼、多發性硬化症、視網膜色素變性、腦腫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會影響視網膜的疾病。
研究人員又採用了5個適用於中年時期的阿茲海默症及腦退化症測量指標,以衡量參加者出現腦退化的風險。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腦退化先兆竟與視網膜有關?
腦退化症與視網膜變化有何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視網膜變薄和眼部血管健康狀況不佳(視網膜小動脈變窄、視網膜小靜脈變寬)的人,在45歲時更容易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跡象,這通常是認知障礙症的前兆,反映他們在未來數十年有更高機率患上此病,具體症狀包括:
- 視網膜變薄:視力扭曲,常看到斑點、線條或閃光。
- 眼部血管健康狀況不佳:眼球現疼痛或感壓力,有機會喪失視力。
研究人員表示,上述兩個問題都顯示眼睛和大腦的血流量不足,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由於視網膜微血管系統是心血管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小動脈變窄及小靜脈變寬可能反映了慢性發炎及心血管問題,這些都是心臟病和中風的已知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指,能夠識別出腦退化症的高風險族群,對於早期預防十分重要。簡單、低成本且非侵入式的視網膜影像檢查,能夠作為評估中年人潛在患病風險的方法。
共同作者之一Dr. Ashleigh Barrett-Young表示,由於視網膜與大腦相連,如果觀察到看到視網膜發生某些變化,可能反映了大腦中同時發生的變化。但她提醒,研究結果所說明的是大腦發生的變化反映在眼睛上,而非代表患有眼部疾病的人更容易罹患腦退化症,因此毋須太過擔心。
相關文章:82歲腦科學家堅持每天散步 走滿這時數腦退化風險降28% 做多1步驟效果加倍
腦退化症早中晚期症狀大不同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份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
估計本港70歲以上長者當中,每7名女性或每10名男性就有1名患者。其中,阿兹海默症為最常見的腦退化症類型,佔香港長者病例約65%。
1. 腦退化症早期症狀(第1-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腦退化症患者的症狀,只是因為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2. 腦退化症中期症狀(第2-5年)
隨著腦退化症病情的進展,腦退化症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3. 腦退化症晚期症狀(第5年後)
腦退化症患者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Otago Daily Times》、《Daily Mail》
延伸閱讀:防腦退化可吃甚麼?神經科醫生推介11種食物補腦增強記憶力
---
相關文章:
腦退化症患者大腦微膠粒含量高6倍 醫生警告3大行為恐吞膠 扭開樽蓋也中招!
40歲後常「金魚腦」記憶轉差?5招自測大腦早衰徵兆 哪類人易中招?
吃魚怕重金屬中毒傷大腦?醫生揭3種魚可安心吃 每周吃這份量改善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