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常見足病】 雨季、酷熱天氣夾擊 足患感染率急增 最易混淆雞眼及足疣

更新時間:12:35 2021-07-30 HKT
發佈時間:12:35 2021-07-30 HKT
‧吸震物料減痛   Micro Sun-Texline腳趾/手指套(雞眼老繭舒痛)適用於腳趾之間痠痛、有水泡或雞眼的位置,迅速減輕足趾間壓力,減少痛楚,特製吸震物料能有效分散壓力,減輕對雞眼老繭的壓逼感。 ($108/2片裝/A)
‧吸震物料減痛   Micro Sun-Texline腳趾/手指套(雞眼老繭舒痛)適用於腳趾之間痠痛、有水泡或雞眼的位置,迅速減輕足趾間壓力,減少痛楚,特製吸震物料能有效分散壓力,減輕對雞眼老繭的壓逼感。 ($108/2片裝/A)

  不時暴雨又天氣酷熱常穿雨靴涼鞋,易致腳汗及令雙足備受摩擦,雞眼、足疣等足病感染率即時大增

 

雨季常穿雨靴易致腳汗,更易增加足疣等病毒感染風險,涼鞋則易摩擦足部,常引致雞眼問題,不少人都把兩者混淆,又誤以為雞眼可自行挑走或不藥而瘉,事實是嚴重的雞眼必須經醫生治理。除了穿高跟鞋,不少涼鞋及雨靴的設計,都會經常摩擦到雙足某些受力的部位,一久,就發現趾尾外側表皮長繭,按下去有明顯壓痛形成整塊黃白色的硬塊,非常礙眼,開始時亦易令人誤會是長足疣,經過醫生診斷後,才知道是「生雞眼」。

 

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說:「雞眼及足疣外觀相似,但成因不同,前者是腳皮膚與鞋的擦引致,所以只出現在佣磨位置,不會傳染疣則是病毒感染,可發生在腳底任何及腳趾位置。兩者都會引起皮膚增厚,不過雞眼仔細看是半透明狀的,中間有一小白點,但疣很多時反而會看到很多小黑點,這些小黑點是提供疣養的血管。若果不及早治療疣,首先個影響外觀,而且有機會傳染其他部位愈長愈多,以有機會傳染他人,故更加需要盡早求診根治。」

 

雞眼有軟、硬之分

 

林醫生,雞眼形成的原因在於當皮膚持續遭受外在不當施力的壓擦,表皮為了保護皮膚的柔軟組織,因而增生角質,造成角質化過程不完全或角質化異常。雞眼的形狀呈圓錐體,圓錐的底長在皮膚表面,錐頭嵌入真皮中,壓神經末梢,因此一旦受外力再擠壓就會引起明顯痛感。此外,雞眼有軟、硬之分。軟型雞眼通常發生在趾間,質地白色而軟。硬型雞眼則好發於小趾外側、趾頭背側,質地乾而硬。

 

除了穿着某些鞋款如高跟尖頭鞋、涼鞋及雨靴外,長時間需要站立工作及走路的人、糖尿病患者、長者都是雞眼的高危一族。雞眼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日穿着合適的鞋,例如鞋的尺碼不要太緊,鞋底不要太硬,建議大家可以加鞋墊,以減少擦。如果已形式了雞眼,可以用水楊酸成分藥水軟化雞眼角質,或用溫水浸腳,軟化雞眼後用磨皮石輕輕磨走過厚的角質。而嚴重的雞眼就要找醫生處理,醫生可能會刀片刮平,或者利用冷凍治療或手術去除雞眼。」林醫生稱。

 

自行處理大忌

 

筆者聽聞可以自己「挑雞眼」,自行磨皮兼連根拔起白色核心,林醫生強調這做法絕對不可取,雞眼可以深入皮膚、最深一層更可能壓至真皮層,如果不慎剪出血,容易剪傷旁邊組織,器具不衞生,會出現細菌感染,令雞眼愈來愈嚴重。「糖尿病患者長雞眼,更加不宜輕舉妄動,因為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皮膚病變是最為常見的併發症。高血糖導致糖尿病患者在出現皮膚破損後較常人而言不易於瘉合。因即使是很小的皮膚損傷也容易導致傷口潰瘍,一旦受病毒及細菌感染,時可引致嚴重風險,甚至有可能需要清創或截肢,後果可大可小。」

 

護雙足皮膚竅門

 

足部摩擦受傷的地方,要小心護理,避免進一步產生水泡,因為水泡不停復發,容易誘使該處膚增生角質,造成更多的風險

工作一整天或做完運動後,可以使用溫熱的水泡腳,增加足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正常代謝。

每天抹乳液在雙足,有助於角質層代謝。



舒緩小幫手

 


‧藥用軟化膠布   BANITORE雞眼膠布適用於每天溫水浸患處,擦乾後將膠布具藥性部位貼於患處,可按產品指示連續使用至患處軟化溶解或脫除。($27.9/8片裝/A)
‧藥用軟化膠布   BANITORE雞眼膠布適用於每天溫水浸患處,擦乾後將膠布具藥性部位貼於患處,可按產品指示連續使用至患處軟化溶解或脫除。($27.9/8片裝/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