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雞肉恐藏致命惡菌 研究揭或增患大腸癌風險 如何處理雞肉防中招?

更新時間:11:00 2025-05-02 HKT
發佈時間:11:00 2025-05-02 HKT

【大腸癌】雞肉蛋白質豐富,不過如處理不當,竟有機會增患大腸癌風險?有研究發現,雞肉如果未煮熟或處理不當,恐滋生一種致命惡菌,身體如感染這惡菌,有機會增患大腸癌風險。另有意大利研究發現,如果每周吃逾4份雞肉,死於大腸癌等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更增2.27倍。

大腸癌|雞肉恐藏致命惡菌 研究揭或增患大腸癌風險

據外媒《Daily Mail》報道,有研究團隊追蹤了70名大腸癌患者(34名癌症擴散者、及37名未擴散者)長達3年,追蹤觀察他們消化道內彎曲菌(Campylobacter)菌量及其致病因子——細胞致死腫脹毒素(CDT)濃度。結果顯示,彎曲菌特定菌株可加速大腸癌的癌變過程。而彎曲菌常見於未煮熟的雞肉中,可能成為加劇晚期大腸癌病例上升的幕後元凶。

【同場加映】大腸癌常見症狀及高危因素:

 

團隊發現,癌症擴散患者的腸道內空腸彎曲菌(彎曲菌種之一)數量明顯高於未擴散者;且癌症擴散患者的CDT菌株發現率達82%。微生物研究專家指出,CDT毒素會增強癌細胞轉移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患者會出現癌症擴散情況。

報道引述英國數據指,英國彎曲菌確診病例由2022年至2024年間增加了27%。 為了監測食物品質,英國超市每3個月要向英國食品標準局(FSA)提交家禽產品中彎曲菌的數據,當中發現每克生雞肉含有超過 1,000 個彎曲菌菌落形成單位 (CFU/g),雞肉易受污染且具更高的食物中毒風險。

研究:每周吃4份雞肉 大腸癌等癌症風險恐增逾2倍

除了上述研究外,意大利國家腸胃研究院的團隊追蹤近5000名成年人長達19年,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每周吃超過300公克(約4份餐量)雞肉的人,死於大腸癌等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是每周吃不到100公克者的2.27倍,男性的風險更高達2.6倍。

對於雞肉與大腸癌等癌症風險增加的關係,研究團隊估計或與以下因素有關,例如高溫烹飪會產生雜環胺(HCA)或多環芳烴(PAH)的致癌物,可能誘發癌變;雞在飼養過程中接觸的激素、抗生素或其他添加物,可能會間接影響人體。

不過,團隊強調研究僅為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且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未考慮參與者的運動習慣和肉的加工方式等。因此,儘管這項研究對雞肉的健康性提出了新的觀點,但仍需更多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彎曲菌是甚麼?可致甚麼疾病?

本港食安中心資料顯示,彎曲菌是人類患細菌性腸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及常見的細菌性食物媒介疾病,常見於家禽、牛、豬、羊、狗等大多動物和部分人類的腸道內。

 

人體最常感染哪種彎曲菌?雪櫃低溫難降風險?

食安中心指,空腸彎曲菌、大腸彎曲菌,則是最經常出現於人類疾病中的2種彎曲菌種,而彎曲菌主要來源包括:

  • 家禽(空腸彎曲菌的宿主)
  • 豬隻(大腸彎曲菌的宿主)
  • 未經巴士德消毒的奶製品
  • 受污染的蔬果
  • 受污染的水
  • 動物糞便(可污染湖泊及河流;引起水源受污染)

雖然彎曲菌種只能在攝氏30度以上生長,但能抵受較高的生長温度,其最佳生長温度為攝氏42度。儘管如此,相較於在室温下貯存的食物,彎曲菌在冷藏於雪櫃內的食物中有較佳的存活率。

如何避免感染彎曲菌降大腸癌風險?

食安中心資料指,吃進少至500個彎曲菌細胞已足以令人患病,身體感染彎曲菌最常見會引起腸胃不適、腸胃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水狀腹瀉或出血性腹瀉、腹痛、發熱、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一般持續2至10天,多數會自行痊癒,免疫力弱人士或出現致命拼發症如反應性關節炎、吉巴氏綜合症等。

為了避免感染彎曲菌出現食物中毒,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建議處理雞肉時應採取以下預防方法:

  • 確保將雞肉徹底煮熟
  • 雞肉不應清洗,因為有可能會將細菌濺到廚房的其他地方
  • 雞肉肉與其他食物分開存放
  • 雞肉要冷藏於冰箱內
  • 接觸生肉後洗手和清洗煮食用具。 

延伸閱讀:防大腸癌必吃8種食物 營養師教自測6大症狀 常吃這小食大腸癌風險降24%

資料來源:《DailyMail》、《Cell Host Microbe》、《Nutrients

---

相關文章:

護腸胃必吃這種超級種子 改善便秘/防大腸癌 每日吃50克見效!

38歲女大腸癌擴散肝臟 醫生教自製抗癌蔬果汁 癌細胞銳減病情10年不復發|附詳細製法

一種減肥飲食法恐致大腸癌?醫生拆解3大損腸道原因 推介7種食物降風險

常吃1種小食防大腸癌 13萬人研究揭每周吃2次 患癌風險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