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9:04 2023-08-29

開學︳復常後首個新學年,有指才是見真章:不少學校重整時間表,亦為提升學習能力做好準備,家長怎樣好整以暇,除了令子女在新學年各方面有進步,個人同樣要整頓身心,亦步亦趨,才更有力量陪伴子女。尚有一星期便開學,有何方法令孩子收拾心情準備上學去?就中長期的學習計劃,且聽專家所言,趁開學之際也適合家長與子女共同訂立目標,向前邁進。
家長勿心急 一定要有耐性!
小學階段可說是學習生涯重要的里程,開學適應特別以「幼升小」「小升中」最受關注,畢竟學童面對新環境與社交圈子,伴隨而來,家長的壓力尤甚。香港小童群益會轄下23所中心,均為升小與升中的學童開辦適應小組,包括「快樂升小一」和「升中同行計劃」,過去學年前者約214個家庭參加,後者則有904位參加者(包括學生與其家長)。除了授予各種面對新環境的技巧,同步亦加強家長教育。總幹事劉翀(Billie)指出,疫後恢復全日課後,確實收到不少個案反映,指學童仍未適應回校上學,亦跟進過拒絕回校上課的個案。趁開學,他建議家長首要建立與子女的良好關係,保持溝通方能陪伴在側,共同面對挑戰。「你願意坐低傾,孩子未必準備好去講,一定要有耐性;像平常放學,不用立刻問學校的事,可以的話,先從日常生活入手。很多關係都需要建立。」
初小組:每天一小時自由時間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范進忻解釋,放了漫長暑假,不論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需要時間掌握上學節奏,訂立合理期望。她直指,補習非必需,然而,若家長在新學年安排任何課後活動,最好互有商量。「不能將所有課餘時間都用在父母覺得為他們着想的活動,我將時間全放在補習方面。」就算放學後仍要活動,范建議家長給子女每天至少一小時的自由時間。「讓孩子知道每天有這段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休息、自由玩樂等。很多研究都指出,自由玩樂很重要,家長不要理會孩子做甚麼,他們愛怎樣『hea』都可以。」甫開學已知道有此段自由時間,也是另一種學習原動力呢!

說話中肯拿掐得宜
甫開學,家長最喜歡的鼓勵說話,莫過於「升上高年級,要畀心機!」「可能有很多測驗、考試,不像幼稚園(或小學)般輕鬆!」等。范進忻表示,家長像給了子女「期望管理」,預先有心理準備學習環境轉變,事實上,孩子可能視之為壓力。「所以,家長不要誇大,中學、小學必然如此。」另外,亦不要過度「美化」新環境。「有家長會形容,升小學『會有很多人同你玩』,升中學『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等,其實,美化會令孩子有期望落差,家長只需要講客觀環境、正面些便可以。」像新舊環境要準備事情,了解箇中不同。「好像老師很錫小朋友,事實上,小學老師不像幼稚園,會相對嚴謹,或者可以客觀些去講『會有不同老師、有新班主任』等,千萬不要過度美化。」

家長必做3件事!令小朋友期待返學!
就算大人,放完長假期重返工作崗位,都需要重拾心情,更何況小學生?怎樣把握這個星期為子女安頓身心,準備好開學?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石蔭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及註冊社工譚齊愛(Anita)、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何達恒(Denis)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范進忻(Rita)便有以下建議,坐言起行,家長未來一個月都可以跟着做呢!
家長必做1. 建立上學作息時間表
畢竟暑假大都是「晚睡晚起」的作息模式,三位專家均建議家長應調整子女的時間表,重返暑假前的睡眠、起床時間作適應。

家長必做2. 給孩子腕錶和手帳簿
據何達恒觀察,這代兒童幾乎不戴腕錶,他強烈建議家長給子女買一隻具秒針、時針的腕錶,而非電子錶,除了學習運算角度,亦是幫助他們管理時間;還有一本手帳簿,兩者的學習功能非智能電話可取締。「給他們一個時間表,由自己寫下來(瑣碎事項)。家長們都喜歡為子女編排時間表,其實,可否由孩子自行寫下報了這個班的上、下課時間?自己都要知道自己的行蹤,不是每次都由媽媽告訴自己哪天有空;從小已習慣管理個人的時間表,是加強其組織能力。」

家長必做3. 建立開學儀式
范進忻指出,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新學年身邊的同學多少也換上新面孔,家長可以相約新相識的同班同學一起活動,或幼稚園同窗趁機再見面,一起慶祝成為小學生。「父母可以在開學首幾天接送孩子,放學一起慶祝。還有,為小朋友做一個牌,寫上首天開學日期,同樣也令他們對上學有期待感覺。家長都可以營造這類儀式感。

如何令學生放下口罩?
新學年對中小學其中一項挑戰,乃不少學生仍未完全擺脫口罩,劉翀續指,不少學生仍擔心脫罩後受感染,因而感到有壓力。「重點是,你都要了解年青人不肯脫口罩的原因,縱使大人難以理解,他們是有自己理由放不下口罩……可能是焦慮。我們不是處理口罩,而是背後的原因,像樣貌不夠標緻,或怕人家看到自己的微表情,猜出內心所想?」因此,不論家校都需要聆聽學生心聲,不帶批判,特別學生多少受同輩影響。「我們有時會透過小組與青少年傾談,發現人少些又會易令對方接受。」

相關文章︳兒童心理︳孩子扭計如何處理?家長要識4步溝通法 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相關文章︳做個快樂的「小學雞」幫子女適應小學生活的4個「不」︳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