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學教師已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多種AI工具
發佈時間:14:12 2025-10-30 HKT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優質教育基金將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並於明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包括訂定人工智能(AI)素養學習架構、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加強教師AI培訓等。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今日(30日)發布「小學教師對數字教育與 AI 工具應用的看法」研究報告,揭示本地小學教師已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多種AI工具,惟擔心學生會過度依賴AI,導致忽略思考過程。
近8成教師憂學生過度依賴AI 忽略思考過程


該研究於今年3月至7月期間進行,透過問卷及訪談方式,共收集222份量化數據及多名教師與家長的質性意見。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副主席蔡曼筠指出,研究反映有4款AI程式獲得過半數受訪教師在學與教過程中採用,分別為Canva、ChatGPT、DeepSeek及Poe。然而,近8成受訪教師擔心學生因過度依賴AI而忽略思考過程,近7成認為培養學生AI素養具有迫切性,另有近6成教師憂慮學生難以辨識AI所提供的資訊真確性,其他困難還包括私隱保障、提問技巧訓練不足,以及教師缺乏學習試用新工具的時間等。
調查亦顯示,超過半數教師期望教育局推行6項措施,包括提供AI教學核心培訓(72.5%)、制定學校數字教育發展策略(67.6%)、訂定小學AI教育核心課程內容(65.3%)、建立不同學習階段的AI素養架構(61.7%)、培育AI教學優秀教師(55.0%),以及增撥校本資源試用新AI工具(53.2%)。
學會倡主動設計適應AI時代教學模式

蔡曼筠認為,AI發展迅速,學生有必要於初小階段「打AI素養預防針」,及早認識與AI相關的道德倫理議題,並希望優化現行的《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加入AI素養內容,使教師和家長在學生使用AI時具備足夠的覺察力及警覺性。至於現階段的資源是否足夠推動AI教育,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主席陳瑞良表示,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校情,每間學校所得的津貼及資源都不同,但相信各校可按照自身發展需要調整資源分配。他強調,「我們不應只是等待AI改變教育,而是要主動設計出適應AI時代的教學模式。」
此外,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義務司庫、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校長馬中駿認為,學校在推展AI教育時,應同步進行家長教育。該校學生家長曹思雅表示,「極度同意用AI教學」,形容AI為「24小時不會睡覺的老師」,能隨時、迅速地協助子女學習,減輕家長的壓力。她指出,新加坡等地正積極全面地以AI推動教學,笑言其兒子於新加坡就讀的堂弟,使用AI「已經比他(兒子)厲害」,因此認為本港學生具急切性學習AI,趕上社會發展步伐。曹思雅亦期望,學校和社會在教導學生使用AI的同時,也能指導家長如何有效運用AI,以配合子女的學習需求。
記者 鍾綽盈
延伸閱讀:
施政報告2025︱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 部分大學已表態會協助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