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中大研碳衛星監測全球溫室氣體 冀設數據中心 推動與產業融合

更新時間:12:11 2025-10-20 HKT
發佈時間:06:30 2025-10-20 HKT

政府積極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及「太空經濟」,香港中文大學獲「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撥款1899萬元,用以推動碳衛星研究項目,監測全球及重點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該項目的統籌人關美寶接受訪問時指出,研究將為追蹤碳排放源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她亦期望在香港設立首個衛星數據中心,推動本地航天科技與產業應用,並開展溫室氣體監測、滑坡形變監測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試點研究。

航天科技|推動數據共享 促進科研

今年《施政報告》提及,去年7月推出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提供逾一億元,支持本港大學6個科研項目。其中,中大的項目「集成碳衛星遙感與建模的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與源識別系統研究」獲撥款1899萬元,以推動新一代碳衛星遙感與化學模擬技術的發展,整合衛星數據、人工智能及地面觀測技術,冀提升溫室氣體監測的準確度與解析度。

該項目統籌人兼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指出,期望通過項目監測全球及重點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尤其是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更期望在香港設立首個衛星數據中心,推動數據共享,並開展溫室氣體監測、滑坡形變監測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試點研究。她表示,中大團隊將利用「星載人工智能(AI)模組」與中大衛星接收站,研發創新遙感與建模技術,監測全球及粵港大灣區的溫室氣體。

研究團隊成員兼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馬培峰補充,建立數據中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前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往香港多向美國購置衛星數據,但隨着中美關係變化,美方已停止提供相關數據,甚至教學用途的資料也受限制,影響科研進程。因此,他指自主建立數據中心不僅是應對外部限制的必要之舉,也能為不同用戶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支持,推動本地及區域科研與應用發展。關美寶亦希望,所接收到的數據不僅用於香港,同時可提供予鄰近國家及地區使用。

航天科技|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投入運作

馬培峰(右)指,自主建立數據中心可為不同用戶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支持。佘丹薇攝
馬培峰(右)指,自主建立數據中心可為不同用戶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支持。佘丹薇攝

除了尋求科研突破,該項目亦致力推動技術轉化與產業鏈建設。關美寶指出,團隊將建立從衛星研發、數據接收至智能解析的完整體系,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服務平台,並為交通、能源、保險及市政管理等行業開發「定制化軟件」與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與政府進行碳管理與風險評估,推動航天與本地產業的融合。

此外,團隊指中大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為全港唯一的國家級衛星遙感基地,用於接收衛星數據以作研究,目前已投入運作。關美寶透露,每當出現惡劣天氣,香港天文台都會向團隊尋求數據支援,顯示相關技術已具實際應用價值。團隊於去年已成功發射「香港青年科創號」實驗星,下一顆碳衛星預計於明年發射,並於2028年驗收項目成果。

記者 佘丹薇

延伸閱讀:

中大衛星成功發射 進入太空軌道

中大工程相關科目收分中位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