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5︱新界校長會:放寬直資校收非本地生 助吸更多國際生 須確保優先滿足本地生需求
發佈時間:16:47 2025-09-18 HKT

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多項教育政策,包括以試點形式放寬直資學校招收非本地學生,新界校長會今日(18日)表示,該會認為此舉也有助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惟必須建立嚴謹機制確保直資學校優先滿足本地學生的教育需求,維護本地學生的入學權益。
倡建立嚴謹機制 確保直資校優先滿足本地生需求
《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以試點形式放寬直資學校招收非本地學生,以及自2026/27學年起,8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將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40%增至50%。新界校長會回應指,今次以直資學校作為試點,該會認為此舉有助吸引更多國際學生,提升香港基礎教育的國際視野。然而,會方認為必須建立嚴謹機制確保直資學校優先滿足本地學生的教育需求,維護本地學生的入學權益,「政策實施過程中應避免破壞直資學校和津貼學校之間現有的互補和平衡,確保香港整體教育系統的健康發展。」
至於八大非本地生限額將進一步提升,新界校長會表示,將顯著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為院校帶來額外財政資源;配合「留學香港」品牌推廣及「城中學舍計劃」,這些措施共同構建了吸引國際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
針對數字教育發展,新界校長會認為《施政報告》中的措施仍有完善空間,「雖然報告提到將加強教師人工智能(AI)培訓,但需要制定更具體、系統化的培訓計劃,確保所有教師都能掌握必要的數字技能」,教師培訓課程必須與科技發展同步更新,避免培訓內容滯後於實際教學需求。該會續指,數字鴻溝問題需要更全面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針對弱勢家庭學生的需求。現有的電子設備資助計劃需要更靈活的更新機制,以應對AI及教育軟件的迅速發展。
對於教育局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新界校長會形容,在現時資源緊絀的情況下,這筆基金是「及時甘霖」。
本報記者
延伸閱讀:施政報告2025|朱國強質疑是否需改變教師註冊機制 李家超:改動政策前會諮詢 重視教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