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AI醫療平台 校園醫務所試用 診斷效率增逾三分一 計劃與港怡醫院合作
發佈時間:11:51 2025-07-30 HKT

香港科技大學校園醫務所最近引入由該校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AI)醫療平台「SmartCare系統」,以簡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病人求診時的體驗,為期6個月的先導計劃預計惠及逾1.5萬名師生及教職員。SmartCare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鄭毅誠表示,該系統的診斷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最少三分一,減少約7至9成的打字工作。精準度方面,AI輔助診斷的整體準確率達到近98%。
自動生成逾30種醫療文件
應用SmartCare系統後,病人到達診所前,可通過二維碼以文字或語音輸入,填寫其就診原因、病史及症狀等資料,其後進行「智能分流」。在診症中,系統會實時記錄並分析醫生及病人的對話,自動生成30多種類型的醫療文件,包括轉介信、處方及醫生紙等。目前,SmartCare已在科大校園醫務所試行,並計劃與港怡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等多間機構合作。
研究該系統的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指出,現有醫療行業中,醫生在診症過程中約有50%時間耗費於文書工作,真正用於與病人溝通的時間不足30%。SmartCare的核心功能正是通過創新技術,減少重複性行政工作,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陳浩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先進的醫療大模型技術賦能醫生,從而實現更高效、更健康、更具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對此,本身是科大保健中心執業註冊西醫的鄭毅誠亦指,SmartCare系統的診斷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三分一至5成,病人求診所需時間較以往縮短兩成,以需時10分鐘為例,現可於8分鐘完成。更關鍵的是,系統通過智能技術減少文書記錄時間,讓醫護人員能花更多時間及精力與病人溝通,顯著提升病人的滿意度。精準度方面,AI輔助診斷整體準確率達97%至98%。鄭毅誠強調,「AI給出的僅是建議性診斷和文書草稿,最終版本必須由醫生修改確認。」
支援三語毋須手動切換
對於技術落地的可行性與安全性,陳浩回應指,研發團隊為突破多模態模型適配醫療場景的難題,收集了500萬份現有的「PubMed」文獻及大量醫學書籍,用於訓練大模型。另外,科大購買了500張H800顯卡,構建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先進計算平台之一,為所需要的強大算力提供支持。在數據安全方面,陳浩指系統嚴格遵循規範,不收集病人的姓名等可識別身份的資訊,日後所有數據僅保存在醫院內部系統並由防火牆保護,確保不洩露病人的個人隱私。
鄭毅誠亦指,該系統支援廣東話、普通話、英語直接識別,毋須手動切換語言,未來還計劃拓展至東南亞等其他語種,冀為醫療行業帶來改變。科大健康安全及環境處處長俞宗岱表示,該系統在科大醫務所率先採用,「充分體現了科大致力於將尖端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的承諾。」
記者 陳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