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第三屆華文雙語比賽|高小組4強出爐 7月決戰爭冠
發佈時間:16:29 2025-04-09 HKT

由《星島日報》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語常會)贊助的「第三屆全港華文雙語菁英問答比賽」正式展開。經過首輪網上問答比賽後,高小組獲得最高分之16支隊伍晉級初賽,並於3月29日順利進行初賽,最終九龍塘學校(小學部)、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及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成功晉級4強,並將於7月總決賽爭奪冠軍寶座。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首次參賽即晉級
參賽同學要在限時內完成必答題(共10題)和搶答題(共30題)兩個部分。在第一場賽事中,4間學校在必答題環節表現不過不失,以丹拿山循道學校答對6題稍為佔優。各校在廣東話轉書面語的問題上失準較多,而錯別字題目也讓不少校隊失分。進入搶答題環節,4校得分差距明顯,路德會聖馬太學校和丹拿山循道學校競爭尤為激烈,惟因九龍塘學校(小學部)初段已連續搶答多題,及至中段時已取得330分,勝券在握。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的3位隊員為比賽準備近一個月,感受到付出的回報。隊長孫林曦以普通話為母語,本身喜愛閱讀,認為比賽能證明自己實力。隊員許詩涵對古詩文有興趣,希望展現所學知識,而鄭達欣則喜歡閱讀小說,讚賞比賽氣氛刺激。
參賽學校 | 隊長 | 隊員 | 隊員 |
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 | 楊樂軒 | 孫海鵬 | 傅政軒 |
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 | 曹雅晴 | 區詩穎 | 李沛霖 |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 孫林曦 | 許詩涵 | 鄭達欣 |
丹拿山循道學校 | 鄭正浩 | 李知樂 | 李心慈 |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 爭取蟬聯
第二場賽事中,4隊得分差異頗大,尤其在必答題環節中,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成功答對8題,遙遙領先。然而,進入搶答題環節形勢即逆轉,兩屆冠軍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急起直追,最終成功搶答11題,答對9題,以430高分勝出。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隊長洪景舜已連續兩屆參賽,能夠再次出線感意外和驚喜,亦對蟬聯充滿信心。莫子妤表示,由於並肩參賽的師兄師姐已畢業,這次參賽讓她尤其緊張,也特別努力準備,爭取出線。馮一軒在練習時會默寫常見錯別字,以提高書寫題的準確率。
參賽學校 | 隊長 | 隊員 | 隊員 |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 楊樂軒 | 孫海鵬 | 傅政軒 |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 | 洪景舜 | 馮一軒 | 莫子妤 |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 | 陳映菡 | 鄒詠昕 | 林皓匡 |
光明學校 | 麥致誠 | 簡敏晴 | 江婥琳 |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冀為校爭光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在必答題中先拔頭籌,成功答對7題稍微領先。進入搶答環節後,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展現強勁攻勢,積極搶答由頭帶到尾,最終成功搶答5題。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3位隊員對首次參賽表示緊張。隊長吳洛慈希望晉級總決賽為學校爭光,所以賽前不斷溫習資料。他們均認為,普通話拼音題目較容易,會與同學反覆練習,以確保熟悉內容。隊長續指,團隊分工明確,其中2位隊員較擅長普通話,另一位則專責廣東話部分。他們認為參賽對學習有幫助,因為晉身總決賽後將獲頒獎狀,對未來選校有幫助。
參賽學校 | 隊長 | 隊員 | 隊員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吳禮和紀念學校 | 陳禹霏 | 趙芷柔 | 吳伊純 |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 吳洛慈 | 陳銳杰 | 戴之雅 |
仁愛堂田家炳小學 | 陳嘉怡 | 陳嘉希 | 顏健暉 |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 蔡卓言 | 劉奕皓 | 吳綽琳 |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成得分王
第四場: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以460分勝出
德萃小學及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在必答題環節中未能好好把握時間,以至未能及時回答第8至第10題。進入搶答環節,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全力搶攻,全程均奮力搶答,最終以460分高分勝出,成為本回合得分最高的校隊。綜觀全場,同學普遍於書寫題和成語題中失分。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3位隊員對得分感滿意,認為自己充分發揮。這是他們第2次參賽,隊長胡千慧指賽前會分工合作,分配溫習,並結合各人的知識。他們均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希望藉比賽提高自信心,並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總決賽爭取佳績也充滿信心。
參賽學校 | 隊長 | 隊員 | 隊員 |
德萃小學 | 王璵琋 | 李鵬 | 曾鈺雯 |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 胡千慧 | 劉晉皓 | 盧進涵 |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 | 陳祉瑜 | 馮婉翊 | 滕志恒 |
九龍塘宣道小學 | 張栩寧 | 李浚揚 | 葉洳含 |
讚賞同學勇於作答 籲從生活發掘語文
擔任本回合顧問的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凌頌榮博士發現,在比賽過程中,大部分參賽同學都勇於嘗試回答不確定的題目,展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令人鼓舞。他們在比賽中表現較好的部分,往往是學校語文科重點教授的基礎技巧,例如普通話拼音、指定課文內容,或是常見的作文字詞。然而,當題目離開課程的指定範圍時,參賽者的表現則有待改善。
他建議同學應從日常生活入手進行學習,例如觀察招牌的廣告用語、影視節目的字幕,以及家人朋友的口語表達。只要保持好奇心,就能發掘許多有趣的語文問題。他強調:「即使是流行文學或流行曲詞,只要語文質素良好,都不妨多加接觸,建立自己的語感,讓語文成為一種親切可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