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3D打印骨支架治骨折 修復快近2倍 奪全球創新獎

更新時間:12:07 2023-07-28
發佈時間:12:07 2023-07-28

骨骼嚴重碎裂時,須透過植骨填補骨質空缺。理工大學成功研發新型植骨材料,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骨支架,填補骨骼缺損,修復速度較傳統技術快近2倍,上月更在美國勇奪全球創新獎。研發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昕稱,團隊正進行動物實驗,提升材料的穩定性。各行業積極「搶人才」,她稱畢業生就業前景明朗,部分更自立門戶,研發結合醫療及生活的用品。

記者:盧嘉潁

趙昕與團隊成功研發新型植骨材料,上月在海外創科博覽中勇奪全球創新獎。 鄭丹尼攝
趙昕與團隊成功研發新型植骨材料,上月在海外創科博覽中勇奪全球創新獎。 鄭丹尼攝


理大成功研發「新型可光交聯納米複合植骨材料」,以骨釘常用的聚合物單體為基礎,模仿人體骨骼結構製作膏狀物,再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骨支架,嵌上受損骨骼後,釋放鈣等生物活性分子,協助骨骼組織再生,修復速度較現有技術快1.5倍。上月在美國的世界創新會議暨博覽會2023(TechConnect)中,獲「醫療儀器和材料」領域的全球創新獎。


料最快3年後臨牀研究

利民生物醫學工程青年學者、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昕解釋,膏狀材料的可塑性高,「如倒模一樣,便於塑造不同結構的植骨材料,讓細胞依附達致修復作用」,經3D打印後變得堅硬,可如膠囊般裝載藥物,在體內數年後自然分解,不會構成影響,技術亦可應用在皮膚、關節及軟骨再生。她指材料完成小型動物測試,證實修復時間縮短逾2倍,正透過大型動物實驗提升材料的穩定性,料最快3年後展開臨牀研究。

面對人口持續老化,相關醫療服務需求急增。趙昕表示,不少畢業生選擇加入醫療機構,專責復康醫學工程,例如為病人配置義肢、矯形器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藥理、人體結構、醫學儀器用法等,有利從事復康、治療等相關工作」,近年有不少學生成立初創企業,研發治療脊柱側彎的塑身衣、紓緩眼睛疲勞的眼鏡等,將醫療設備融入日常生活。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雖非「神科」,但競爭仍相當激烈,去年逾2400人經聯招報讀,最終錄取約31人,近80人爭1位,文憑試最佳5科成績中位數約22分。

趙昕讚揚學生勤奮好學,普遍成績不俗,期望新學年能遇到更多享受、熱愛科研的新生,將理科知識融會貫通。

趙昕認為勇於接受失敗是科研的必備條件,透過團隊合作,解決難題。 鄭丹尼攝
趙昕認為勇於接受失敗是科研的必備條件,透過團隊合作,解決難題。 鄭丹尼攝


畢業生就業前景明朗

被問到學生進行研究工作的必備條件,趙昕強調,進行實驗時須勇於接受失敗,與團隊共同尋求解決方案,「有些學生實驗失敗後怕被老師罵,解釋時有所隱瞞,我們便無法提出準確的解決方案。」她指教授亦要擔起輔導的角色,安慰經歷實驗失敗的學生,鼓勵他們在科研路上繼續嘗試。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