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中大研AI檢測8種慢性病

更新時間:03:00 2023-05-29
發佈時間:03:00 2023-05-29

(星島日報報道)肥胖容易引發脂肪肝等疾病,本地學者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參與研發的疾病檢測系統,運用人工智能(AI)檢測患者糞便的細菌基因,檢驗肥胖症、大腸癌等8種慢性疾病,提供及時治療;中大亦研發新藥,治療與肥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通過抑制脂肪形成,減低患病風險。兩項發明在今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  
中大今年派出27支科研隊伍,參與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26個獎項,包括6個評審團嘉許金獎、2個金獎、11個銀獎及7個銅獎,其中更獲2個特別大獎。
單次檢查費少於千元
  用作疾病診斷的「微生物宏基因組學多重疾病檢測」系統,在發明展上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研發系統的中大醫學院院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陳家亮指,以糞便檢測疾病的方式屬全球首例,系統運用AI及多類機器學習,以非入侵性的方法,檢測患者糞便的細菌及微生物基因,判斷是否患上肥胖症、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8種疾病,靈敏度達95%,「運用最簡單的方法診斷疾病,為市民的健康設立第一道防。」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補充,許多隱性疾病只能通過磁力共振、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才被發現,惟檢查費用昂貴,令不少病人延誤治療,新系統單次檢查費用介乎數百至一千元,期望能為患者提供經濟誘因,盡早進行疾病篩查。
  至於同獲評審團嘉許金獎,並獲國際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IFIA)最佳發明獎,由生物醫學學院及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藥「ABarginase」,是全球首款利用「消耗精氨酸」藥理機制,抑制脂肪形成,有助治療糖尿病、脂肪肝等與肥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
研新藥治代謝性疾病
  參與研發的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沈秀媛解釋,血液內的「精氨酸」處於飢餓狀態時,細胞會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分解,增強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新藥含白蛋白結合域,令血液內的精氨酸酶與白蛋白結合,藥物分解速度由以往不足30分鐘,大幅延長至3至4天,令「精氨酸」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為細胞換取更多時間分解脂肪。
  沈秀媛表示,目前新藥已在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申請專利,最快一兩年後能展開臨測試,「病人毋須再服用多種藥物治病,加上新藥的成本低,屬更便宜和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