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學童重回主流教育 家長分享3大選校心得:一定要實地考察
發佈時間:01:16 2023-04-14 HKT

SEN學童 ︳近年愈來愈多學童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奈何坊間對於SEN學童的選校資訊不足,令不少家長感到煩惱。究竟選擇特殊學校抑或主流學校好?如何判斷學校的支援是否充足?女生Ilana從被評定為發展遲緩,曾經入讀特殊學校,直到成功轉讀主流學校,由她來分享選校經驗,應可為你一一解答。
適切訓練 預防SEN學童情況惡化
驟眼看,Ilana與一般女生無異,但短暫相處下來,便會發現Ilana走路有點搖晃,說話也不太流暢,而這些都是發展遲緩的表徵。所謂發展遲緩,指的是兒童未能達到該年齡應有的能力。兒童可於個別範疇出現遲緩(例如大肌肉 / 小肌肉 / 語言發展遲緩),或多於一個範疇出現遲緩(稱為整體性發展遲緩)。適切的訓練能預防情況惡化,幫助兒童發展出最佳的潛能,當中包括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和言語治療等。目前社會福利署和教育局也有提供不同種類的復康訓練服務,家長可以儘早安排有需要的兒童接受評估,以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並安排適切的訓練和教育服務。
轉到特殊幼兒中心支援更好
Ilana的媽媽表示起初曾以為女兒長大一點,情況就會有所好轉,直至有一次接她放學,發現她比其他同齡小朋友遲出來,而且需要別人攙扶,便覺得開始需要正視問題,經轉介接受治療,並轉到協康會的特殊幼兒中心就讀。Ilana媽媽指,轉到特殊幼兒中心後的支援明顯比以往好。「因為在那裏的都是有需要的學童,會有人專門照顧、小班教學,同時提供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針對大小肌肉協調的訓練,不用再到外面自費聘請相關治療師。」

特殊學校訓練充足
之後Ilana升到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讀小學(下簡稱羅怡基),媽媽表示學校會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除學業成績外,會匯報小朋友的進展,例如做到猩猩跳等需要手腳協調的動作。功課亦包括訓練元素,例如用筷子夾東西、穿珠仔。「其實成績方面我不是太擔心,反而環境安全比較重要,於羅怡基的配套都有為學童悉心設計過,即使上落樓梯也不用怕跌倒或被人撞到。」以Ilana的學習能力,媽媽和老師都認為她可以接受主流教育。「她在羅怡基也是讀主流班,當然很多東西都經過調適,例如延長考試時間、功課量較少。」媽媽指在羅怡基的數年間,Ilana顯示到她的進步。「小一的時候,手部肌肉不靈活,手眼協調十分差,完全不懂揸筷子,不能捧起碗食飯,還會弄到成枱污糟邋遢。直至九、十歲,終於學會用筷子,之後更可以捧起碗食飯,愈食愈企理。」
眼見Ilana的成績和自理能力有提升,加上年紀開始大,被人撞到跌到的風險減低,便開始有重回流學校的想法。而且經過羅宜基安排的心理學家評估,Illana的心理狀態亦適合重回主流學校。媽媽憶述在Ilana小四時便開始為她準備,包括參加補習班、與她進行模擬面試,亦有報考Cambridge、Sat等國際試,讓她熟習主流的考試模式之餘,同時獲得一些證書證明Ilana有能力進入主流學校學習。
SEN學童家長選校貼士 實地考察看3條件
不過提升自身能力以外,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同樣重要,一味催谷效果可能弄巧反拙,因此Ilana媽媽在選校方面同樣花了不少心思,會上網及實地考察,充分考慮不同因素。
SEN學童家長選校貼士1. 地理位置
Ilana的媽媽有了到主流學校讀書的想法後,便與羅怡基校長商討。「當時校長有推介過一些傷健共融的學校,一所在大埔,一所在清水灣,但當時我們住在青衣,對我們來說太遠,不方便Ilana上學。」由於SEN學童身心上的障礙,例如行動不便、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花費的精力已被其他人多,因此選擇就近的學校十分重要,有助他們集中精神學習。
SEN家長選校貼士2. 學術成績及課程
承接剛才提過的成績,媽媽留意到Ilana的英文較強,所以一直傾向於國際或直資學校。「一來DSE的中文科實在太艱深,二來葵青校網可以選擇的學校不多,區內幾所Band 1中學以羅怡基調適過的課程來說,Ilana轉過去未必能夠跟得上。」而部分直資學校亦提供IGCSE或IB等課程選擇,想到IGCSE的中文較淺,也許較適合Ilana。其實,選擇與自身能力匹配的學校,孩子才會讀得開心,同時提升學習動機。
SEN學童家長選校貼士3. 校園支援及課程
這時Ilana媽媽從朋友口中認識到港青基信書院,便到學校視察,參加入學講座了解更多,知道該所學校對SEN學生的支援十分充足,例如容許Ilana這類有需要的同學乘搭電梯。「當時的校長陳狄安先生(現英華書院校長)亦有在特殊學校教學的經驗,對SEN學生的能力、需要有充分了解,令我安心將Ilana交託那裏學習。」《中學概覽》設有是否提供「融合教育」一欄,家長大可從中了解學校是否接受SEN學童。至於小學,雖概覽沒有清楚說明是否有「融合教育」,但大家不妨留意「特殊教育培訓教師比例」一欄,比例愈高說明了解特殊教育的老師愈多,就算該校並非「融合教育計劃」成員之一,受訓老師任教SEN學童時,處事作風可能會較具包容心。若家長有需要更可致電教育局查詢。

SEN學童:老師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Ilana稱自己在升到中學初期,成績不好,甚至說得上差,大部分科目只有C或D,令她討厭上學,更一度萌生希望回到特殊學校讀書的念頭。「特別是英文比以往深,我記得我曾經在一次英文堂presentation後於書本寫『I hate HKCC(港青基信的簡寫)』。」而自己亦會不自覺與人比較,例如在體育課擲的標槍永遠是最短,令她感到灰心。幸好Ilana懂得找人傾訴,例如化學老師Mr. Yip便曾安慰她不需要比較及太過介意別人的說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弱項。「有甚麼開心不開心的事情,我都會跟友好的老師講。加上初初升上去的時候朋友不多,老師便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Ilana續指學校的SEN老師Ms. Yau給予她的支援最多,除了讓她搭電梯外,更會把她的情況告知其他科任老師。「我不介意讓人知道我的問題,了解後反而能夠減少誤會。」在她的角度看,知道不等同於要被人看低。「雖然有時別人知道我從特殊學校轉過來後的讚賞會令我感到一點自豪,但是自己也希望不被人label,像正常人一樣看待我,將來能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Ilana讀書2大讀書秘訣
Ilana升上中二後,知道要為將來選科作打算,便開始訂立學習目標,中三時更養成溫習的習慣,堅持要看回教過的東西、筆記,做練習,成績逐漸有進步。而升到高中後學校容許帶iPad,Ilana便會先把黑版上的筆記影下來,以防老師擦掉。升上高中,Ilana成績不斷進步,特別是化學科,一直名列前茅。「中三知道化學科考到全級第一,令我十分震驚,因為在這次之前連全班第一也不曾試過。」這次的經歷令她相信自己其實有能力做得更好,下定決心要發奮讀書,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1. 主動發問
遇上不明白的地方,Ilana指自己不會等到臨考試才問老師,而是即時發問,請老師解釋到自己明白為止。
2. 訂立時間表
每天放學後除了完成功課外,Ilana亦會每日複習,例如做一定數量的數學題數。如果當天的功課數量很多、較趕急,那便減少複習量,但一定要溫書。
文:林詩敏
圖:何健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