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援計劃及早識別高危族 冀為中小企提供津貼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2 HKT
法例與勞保未承認「過勞」為職業病,有關注勞工權益的團體指出,需提高公眾的「自保」意識。有機構為有需要的僱主和僱員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服務,並期望政府為中小企提供津貼,以便及早識別高危打工仔,防止職場壓力問題不斷惡化。
對過勞致腦心血管病認知不足
工業傷亡權益會歷年接觸不少懷疑「過勞死」的個案,該會幹事謝欣然指,許多死者家屬不清楚何謂「職業過勞」,也未能完全掌握離世親人的實際工時,甚至因為傳統觀念而放棄解剖。她指,早前一名電梯工人的猝死個案,超過一半網民不認同心臟病發猝死能獲工傷賠償,反映社會普遍對「過勞」及其與腦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認識不足,相信只有立法才能喚起社會關注,「說白一點,若出事的是自己,其實是有機會獲賠,為何不看清楚關係便反對?」
謝指出,台灣有關指引有按社會發展而修訂,2010年,一位年僅29歲的電腦工程師因長時間工作,終在家中電腦桌前倒斃,未被當時法例涵蓋;其父母努力蒐證及陳情,最終案件確立,促成法例修訂。她認為,現時本港未有法例保障,有需要提高社會關注。
此外,打工仔身處高壓職場,精神健康也備受關注,目前政府未有針對職場精神健康提供援助。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僱員支援計劃」涵蓋全港近1300間企業、約100萬名僱員及其家屬。該服務處僱員發展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梁祈安指,求助個案受情緒困擾,普遍有3大關注點,依次為工作、情緒及家庭相關,前者包括工作量過大、與上司或同事關係差,以及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該機構的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陳志慧博士補充,團隊於2011年至2022年持續進行「香港打工仔身心健康調查」,評估服務成效,53.8%受訪者在參與計劃前,自評身心狀態為「差」或「很差」,當中近60%在使用計劃後轉為「好」或「很好」。兩人指出,現時僅大企業能負擔同類服務,惟香港以中小企業為多,期望政府考慮為中小企提供津貼,協助企業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服務,及早識別高危打工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