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幕後功臣 教練支援團隊不遺餘力

更新時間:03:00 2025-10-2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21 HKT

  全運會將於下月揭幕,港隊進入備戰關鍵期。運動員全力提升狀態、力爭佳績,背後教練團與支援團隊亦不遺餘力,提供全方位協助。男子七人欖球隊教練高勳(Jevon Groves)重視選拔與球員成長,親身溝通、坦誠交流,助球員調整心態與方向;泳隊教練黃鍇威與運動員情同「家人」,相信「信任」與「溝通」是團隊走得更遠的關鍵;體院運動生物力學與科技經理朱柏強憑藉30年經驗,結合數據分析與技術支援,助力運動員精益求精。多位幕後人員默默耕耘,成為港隊的堅實後盾,與健兒攜手並肩衝刺全運。

全運會七人欖球賽將於下月在啟德體育園主場館上演。男子隊主教練高勳(Jevon Groves)形容,這將是展示香港七欖職業水平的絕佳平台。他期望球員能全力以赴,「拿出讓自己和支持者感到驕傲的表現。」
高勳:坦誠告知如何做得更好
  港隊近期正為亞洲七欖系列賽進行訓練,已於首站杭州賽事奪冠,上周末至斯里蘭卡出戰,再奪分站冠軍。高勳相信,透過高強度賽事能檢視實力,為主場作戰作充分準備。
  他形容,全運會是球隊近3年來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賽事之一,希望球員發揮全力,也期望讓有潛力成為主力的球員累積經驗,相信只要球員發揮應有水準,定能爭取佳績。
  除了成績,高勳亦看重主場作賽的推廣效果,希望吸引更多市民關注和參與欖球運動,「全運會是很好的平台,令更多人了解香港七欖的專業水平。」
  每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氣氛熾熱,外界看到場上的拼搏,場下的團隊管理同樣關鍵。高勳坦言,欖球作為團體運動,球員之間難免對比賽策略與選拔安排有不同意見,關鍵在於互相尊重及成熟處理,「可以有分歧,但一旦走出會議室、離開訓練場,必須全身心投入,為團隊而戰。」
  身為主教練,選拔球員最為掙扎。他指,因參賽名額有限,需從團隊中選出12至13人,「非常優秀的球員也會落選。」他會親自與球員對話、說明原因,並指出改善方向,「我的職責是為他們提供重上賽場的機會,並盡可能坦誠地告訴他們如何做得更好。」
感謝政府推廣 冀更多年輕人參與
  對球員的關懷,源於他作為運動員的經歷。高勳自小受身為欖球教練的父親影響,早早投入欖球運動,並曾擔任威爾斯(Wales)七人欖球國家隊隊長。9年前,他作出人生最艱難的決定,離開熟悉的職業欖球圈,來港執教,多年來見證無數球員成長。
  過去數年,港隊衝擊東京及巴黎奧運資格賽均告失利。他不諱言,那段時間曾懷疑自身能力,「但當球員重返賽場,並強勢反彈時,真的激勵我繼續前進。」
  談到球隊發展,高勳認為政府與體院的支援至關重要,其中體院提供優質設施,包括訓練草地、健身房、康復設備,以及營養與心理支援,「對比賽有重要貢獻。」
  他感謝政府在本地學校推廣欖球,冀更多年輕一代參與,「希望能產生連鎖反應,讓欖球運動普及起來。」
  隨着各項目進入全運備戰關鍵期,游泳港隊亦加緊部署。相隔8年再戰全運,泳隊今屆將派出31名泳手參賽,其中四奪奧運獎牌的「泳后」何詩蓓傷癒復出,將出戰50米、100米及200米自由泳和50米蛙泳,為港隊注入強心針;兩屆奧運代表何甄陶亦參與多項自由泳、蝶泳和接力賽,首度出擊全運會。
  談及備戰狀態,泳隊教練黃鍇威表示,運動員熟悉深圳場館,現階段訓練成效理想,於世錦賽、世青賽和亞錦賽均取得不俗的成績。部分運動員將完成高原訓練返港,在全運會前參與其他比賽熱身;數名仍在海外集訓的運動員,亦將提前返港適應時差。他補充,團隊預計11月初會北上視察賽場,計算場地與住宿的往返時間,安排交通和訓練,作全面部署。
黃鍇威教練身份出征「新鮮具挑戰」
  港隊出身的黃鍇威,曾代表香港出戰第11屆全運會,如今以教練身份出征,感覺截然不同,「既新鮮又具挑戰。」
  黃鍇威在2017年退役,翌年加入體院游泳部,感恩能以教練身份繼續貢獻泳壇。他說,從未厭倦工作,「從旁協助泳手也很開心。」他與運動員關係亦師亦友,更是「家人」,運動員因而能真實表達內心想法,亦願意信任及尊重教練團隊的訓練安排,「當他們自覺做得不好,會主動要求看回放,一同商討調整訓練計劃。」他續說,自己也從運動員身上學習。
  他坦言,現今教練工作比過往不同,除需與各部門溝通和協作,部分運動員長期離港訓練和參賽,教練也要隨隊,一同適應時差與新環境,「訓練更多元化,也有很多創新嘗試。」
  黃鍇威指出,泳隊的資源配套充足,教練能聽取各方意見,作更好決定。他舉例,運動生物力學與科技部會量度泳手在水中的速率,配合水底攝錄鏡頭,傳送至游泳館的大屏幕,讓泳手與教練即時檢討動作,分析入水深度和出水距離等細節。他指,運動員有不同的習慣,部分靠感覺練習,部分愛看數據,通過多角度分析,有助優化訓練計劃。
  此外,他提到,營養部會根據運動員的各項指標,制訂個別及團體的營養策略;物理治療師及醫生團隊亦全力支援,協助運動員維持最佳狀態。
  體院設有運動生物力學及科技中心,負責測量與分析運動技術表現,向教練與健兒提供實證為本的改善建議,並協助建立訓練反饋系統,加快掌握技術與發展。
朱柏強分析技術戰術 見證突破
  相關儀器包括紅外線動作分析系統、測速器及3D打印機等。運動生物力學與科技經理朱柏強指,「生物力學」主要分為技術與戰術分析,前者評估動作和形態是否標準,後者結合統計數據,常用於球類項目,如分析球路、技術與得分的關連性等。
  不同項目需針對性收集數據,朱柏強說,團隊精益求精,會改良坊間儀器,使其更切合訓練所需,如有儀器可調節阻力與速度,卻無法量化資訊反饋,需作改裝,又如早年「RS:X」成為奧運指定滑浪風帆板種時,未有儀器協助鍛煉「搖帆」技術,團隊自行改良配套裝置。
  朱柏強入職30載,隨隊征戰無數,包括拍攝比賽、分析球路,與三項鐵人健兒日曬雨淋。他憶述,早期實驗室只有2名員工及1名訪問學者,出隊時須獨自搬運近30公斤器材。當時運動科技尚未普及,團隊默默耕耘、累積經驗,逐步與教練和運動員建立信任,「他們明白我們真心想幫忙,便會主動請教。」
  眾多項目中,他坦言對田徑隊有「情意結」,當年教練邀請支援,團隊花了1年時間摸索數據收集方式,綜合比賽形勢、運動員特質和數據,協助教練安排陣容與接力次序。
  回顧2012年,鄧亦峻、黎振浩、徐志豪及吳家峰組成的男子4×100米接力隊,四度改寫香港紀錄,更刷新全國紀錄,登上國際田徑聯會世界排名第10,取得倫敦奧運參賽資格。那年他隨隊見證4子攀上高峰,至今難忘。
  接力隊其後多次「換血」,近年多名短跑新星嶄露頭角,於去年亞青決賽勇奪金牌兼破香港青年紀錄。他直言,在一眾年輕小將身上看到當年的影子,盼他們承接前人努力,衝擊獎牌。
  朱柏強寄望港隊在今屆全運會爭取佳績,「希望運動員記住,背後有人支持自己,遇到問題就講出來,集思廣益總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