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銀行買少見少東亞大新僅存

更新時間:03:00 2025-10-1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0 HKT

  滙豐控股(005)以高溢價提出私有化恒生(011),過去恒生仍保留較濃的「港資味道」,投資者或關注這種角色買少見少,開始在市場「尋寶」,本地銀行股亦被炒起。目前在港上市的純港資銀行,只剩下東亞銀行(023)及大新系的大新銀行(2356),分析認為,兩間銀行價值被市場低估,為股權易手提供條件,但短期可能性不大。

銀行股昨日「炒過界」,本地銀行的東亞銀行(023)大升4.7%,大新銀行(2356)亦漲4.4%。這兩間銀行是目前罕有的純港資上市銀行。
  翻查資料,據《香港金融業百年》一書,恒生銀行於1965年深陷香港大型銀行危機中,被滙豐入主解救時,已故恒生名譽董事長利國偉曾表示 :「當時(指1965年)市場傳滙豐始終有日食晒恒生,但善伯(何善衡)同班夥計講,只要恒生做得好,滙豐一定要靠我哋,勸大家要同滙豐緊密合作。」
過去20年多間港銀易手
  滙豐入主後,承諾不介入恒生的日常管理,只派董事入局,讓恒生得以維持其獨立性。不過隨着時間推移,滙豐在恒生影響力逐漸擴大,例如恒生行政總裁一職,多年來已由滙豐派員出任。
  事實上,過去20年多間「港資味」銀行先後易手,創辦人退場之餘,以至銀行的上市地位亦取消。例如2008年招商銀行(3968)以193億元收購永隆銀行,翌年完成全資收購程序,並令銀行退市,收購後10年來仍維持「永隆銀行」的招牌,至2018年才正式「冠名」成招商永隆銀行,整合品牌形象。
純港資大生沒有上市
  在2013年底,廣東大型國企越秀集團,宣布以116億元收購廖創興家族的創興銀行75%股權,至今未有改其名字,但在銀行標誌加入越秀品牌,至2021年創興銀行亦完成私有化退市。至於2014年4月,新加坡華僑銀行以384億元私有化永亨銀行,並改名為華僑永亨銀行,至2023年在中、港、澳均統一大中華市場的品牌為「華僑銀行」。純港資銀行至此僅餘東亞(023),大新系的大新銀行(2356),以及沒有上市的大生銀行。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理事馬增傑分析,從估值、行業整合趨勢及市場情緒角度,東亞銀行與大新銀行有被收購的潛在機會,因兩銀行的市帳率只得0.31及0.41倍,低於香港銀行業的平均值0.92倍。
  他認為兩銀行易主的機會不一樣,當中東亞銀行股權顯著由外資控制,包括最大兩股東為日資三井住友銀行及西班牙Criteria Caixa,李氏家族持股不足1成,若外資股東股權有變,較易觸發控制權變更。至於大新銀行,他認為控股結構穩定,由大股東大新金融長期控股,被敵意收購可能性低。
  馬增傑指,東亞及大新受惠今次滙控私有化恒生,股價或有短線炒作,惟短期內缺乏明確收購催化劑,再出現港資銀行易主的消息可能性或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