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萬宗冷氣機滴水投訴 街頭變水簾洞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4 HKT

全港各區均有冷氣機滴水問題,今年截至上月底,食環署已接超過2.4萬宗相關投訴,發出5588張「妨擾事故通知」,其中東區、油尖旺區及沙田區最嚴重。此外,全港仍有14個冷氣機滴水衞生黑點。有區議員指,公眾地方較易找到滴水源頭,但許多舊樓沒有物管公司,全靠業主自律維修;近年惡劣天氣頻繁,有舊樓日久失修致喉管破裂,問題沒完沒了。食環署回覆,署方已改變過往以投訴為主導的模式,自今年夏季起主動加強打擊冷氣機滴水問題,會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執法策略,改善環境衞生和市容。
今年首8個月,食物環境衞生署已接超過2.4萬宗有關冷氣機滴水的投訴,其中以東區(2815宗)、油尖旺區(2691宗)及沙田區(2231宗)最嚴重;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共發出5588張「妨擾事故通知」,單計油尖旺區已發出2249張通知,佔整體40%。
英皇道舊樓滴水 巴士站無法候車
參考近年數字,東區投訴數字冠絕全港。食環署在2021年至2024年,共接獲1萬3887宗投訴,即年均近3500宗。該區區議員兼食物環境衞生委員會主席阮建中指,北角英皇道舊樓林立,是冷氣機滴水的「重災區」,「許多巴士站候車處像『水簾洞』般,樓上有冷氣機不斷滴水,令市民無法站在原有位置候車。」
阮續指,公眾地方較易找到滴水源頭,但大多舊樓沒有物管公司,全靠業主自律;部分單位的喉管接駁位漏水,業主未有理會,租客也不在乎。另有區議員指,近年惡劣天氣頻繁,有舊樓日久失修致喉管破裂,「問題沒完沒了。」
至於油尖旺區,食環署在2024年至上月底,共接獲6354宗投訴,並發出4755張「妨擾事故通知」,後者佔全港數字約40%。此外,政府於2022年8月中啟動「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截至今年3月,全港共有14個冷氣機滴水黑點,當中有8個位於油尖旺區。
入屋查滴水延長至「朝7晚10」
該區區議員黃舒明指,油尖旺區大廈樓齡高、劏房多,常見胡亂接駁排水管的情況,導致區內投訴數字居高不下,「市民合作、自律,常做定期檢查才能解決問題,否則收到檢控罰單就後悔莫及。」她指,過去經常收到市民求助,搜證十分棘手,自《公共衞生及市政條例》實施後,政府人員入屋調查滴水問題的時間,由「朝7晚7」延長至「朝7晚10」,更有效針對冷氣機滴水問題,「問題正逐步改善。」
據了解,食環署接獲投訴後會盡快展開調查,並按投訴人所提供的時間進行實地視察,以找出冷氣機滴水來源。署方會在10天內回覆投訴人初步調查結果,其後亦會持續跟進,直至所涉問題已妥善處理。經調查並確定冷氣機滴水來源後,署方會向涉事單位佔用人或業主發出「妨擾事故通知」,規定有關人士在指定限期內減除妨擾。
此外,食環署時有執法行動,以打擊「滴水戶」。去年5月至10月,署方在全港多區展開代號「晴天」的先導行動,主動加強巡查出現冷氣機滴水的大廈,並配合宣傳教育,取得顯著成效。
阮建中說,近1年辦事處接獲的投訴數字確有減少,沒料今年首8個月的數字仍然高企,十分訝異,「以為可以減少一半……現時已過2800宗,估計年底也會達到3200宗吧?」他相信,相關行動針對公眾地方,但投訴亦包括私人屋苑及屋範圍,故投訴數字無法大幅下降,「個別情況跟樓宇管理及喉管老化有關,但食環署也要加把勁。」
無人機查找「滴水戶」涉私隱
香港物業服務聯盟主席甄韋喬認同,冷氣機滴水問題長期存在,過去物管公司難以找到滴水源頭,即使找到涉事業戶,後續處理也較為尷尬,「業界主要是勸喻,不會控告業主,但勸喻過後業主會否處理,又是另一個問題。」他補充,許多物管公司也想利用無人機檢查及尋找「滴水戶」,但要顧及住客私隱,盼隨着政府大力推動低空經濟、相關法規出台後,業界能受惠及適時應用,「希望日後法規完善,官方加強執法力度,我們作為中間角色也較易管理。」
食環署回覆指,署方已改變過往以投訴為主導的模式,自今年夏季起主動加強打擊冷氣機滴水問題,包括適當調配人手於全港300多個冷氣機滴水地點加強巡查,更密集式派員每周進行至少1次「洗樓式」巡查,集中針對30個嚴重影響市民排隊候車的滴水黑點(包括已納入「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比較嚴重的14個滴水黑點),涉及14區、逾160座大廈及約7000部冷氣機。
食環署會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執法策略,結合教育宣傳、科技執法,並通過與地區人士及物管公司的協作,減少相關問題對市民的滋擾,改善環境衞生和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