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地積比誘發展商參與市區重建

更新時間:03:00 2025-09-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0 HKT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多項市區重建的創新建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發展局與市建局合作檢討目前的收購和重建政策,希望市建局能用可持續的方式推動市區重建,有關「同區7年樓齡」賠償方案的檢討冀在明年內完成,屆時將公布初步建議,並進行公眾的諮詢。
  政府提出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可跨區轉移至其他地區甚至新發展區使用;與在7個舊區試行重建送20%地積比及可以轉做金錢抵銷地價的誘因。甯漢豪昨日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時表示,若業權人不想轉移樓面面積,而是「換成錢去用」,當局會計算該老舊地段住宅樓面面積20%的價值,得出一個價格,當中設有「有效期」,而「有效期」的長短會聽取業界意見。
非「話轉就轉」  城規會把關審批
  她解釋,政策初心是希望推動老舊大廈的重建,「因為舊樓的老化程度實在是嚴重,(推動重建)最終得益的都是社會和市民」。她指,過去兩年的私人市場重建因房地產不旺盛,進展可能有所放慢;加上舊樓現有密度及地積率普遍過高,認為政府有需要「出招」提供轉移地積比工具,為重建創造誘因。
  被問到跨區地積轉移會否影響城市規劃需要,甯漢豪指,地積比轉移並非「話轉就轉」,申請需要經過城規會把關審批。她又以現行容許同區地積比轉移的油旺一帶為例,指出同區都是高密度舊區,要轉移地積比同時合乎規劃上的要求會有限制,若容許跨區,能夠發揮的誘因力度會更大。她又指,若需要補地價也會公平公正,確保符合公眾利益。
  甯漢豪指,未來10年的2600公頃熟地當中,有1800公頃是北部都會區,其他造地項目如龍鼓灘、將軍澳第137區及第132區、東涌新市鎮擴展,亦將會在未來10年內陸續產出熟地。對於政府計劃在北都預留3幅地予市建局興建新樓,作為將來「樓換樓」的替代單位。她強調,政府持續造地,土地資源陸續有來,批地協助重建工作,對市建局而言是良好的財政支援,同時也不影響政府的開支。
「城中學舍」5宗申請已獲批
  甯漢豪續指,工務工程額外預留的300億元,料會進行小工程,包括道路、水管或碼頭,以支援中小企。她又提到「城中學舍」至今收到9宗申請,預計可提供1500個床位,其中5宗申請已獲批,9個申請大部分都屬於全幢大廈改裝成學生宿舍,位處紅磡、觀塘、深水埗、旺角、灣仔、上環等市區現有建築物,絕對大部分都是辦公樓宇,「如果一經審批,希望可以在18個月內完成」。
  另外,房屋局將利用自主研發的「BIM系統化地基工程設計」,自動生成椿基設計方案,進一步節省建築成本。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透露,若使用有關自動生成設計方案,每一幢樓能節省100萬元成本,「在北都興建100幢樓便慳到一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