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7招鬆綁 誘財團參與發展 「按實補價」減成本 凹頭站項目改主打私樓

更新時間:03:00 2025-09-1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8 HKT

  北都發展是政府重中之重政策,為加快發展,《施政報告》推出「七招」拆牆鬆綁措施,以鼓勵財團參與發展。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容許北都土地業主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土地,抵銷在北都原址換地等所須繳付金額、推出「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以及七個指定舊區地積比轉移至北都或新發展區等。

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北都新發展方向及規劃詳情,包括容許北都土地業權人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土地,藉此抵銷其在北都新發展區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所須繳付金額,鼓勵市場參與北都發展。
收地安排最遲明年首季出台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可主動交回土地包括政府3年內計劃徵收作發展私人土地,及政府已經收回但未完成土地業權審查而未賠償土地,希望藉此幫助發展商改善現金流。
  消息指,北都新發展區是重點發展所在,該舉可試驗成效,視市場反應,不排除擴展到新發展區以外土地。當局將在今年稍後想持份者作諮詢,並最遲明年首季出台安排。
  同時,以「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即地契修訂過程中,視乎地塊情況,容許業主毋須按規劃地積比率上限計算最高樓面進行補價,改以實際興建樓面及實際用途釐定應繳補價,並考慮容許發展商按實際開發規模分階段補繳地價。消息指出,該措施是為期3年先導計劃,適用全港,只針對非住宅用地,業主首次最少可按規劃地積比率上限計算最高樓面6成進行補價,希望早日釋放土地潛力,減輕業主早期發展階段負擔。
非住宅項目可先補地價6成
  消息又指,業主可在首期發展落成10年內決定是否發展餘下4成樓面,若確定發展,可按當時市價補交地價;若業主選擇不發展,當局亦會保證有足夠基建交由政府或其他業主發展。消息又指,計劃設有保障機制,業主轉讓業權時只能整體轉讓,不能賣散。消息指,將補價下限定於6成是因為不想發展規模太低,今年稍後會向相關持份者諮詢,明年首季確定安排。
7地區私人重建擬增地積比
  另外,開展凹頭土地用途檢討,善用北環線帶來發展潛力,在凹頭站沙埔一帶考慮引入更大佔比私營房屋,拓展為新發展區。委託港鐵公司進行檢討,明年公布結果。消息人士稱,2023年原規劃有16公頃土地作公營房屋或社區措施,經過可行性研究後,認為附近有新田科技城及牛潭尾大學城,加上附近沙埔站會在2034年通車,故有潛力發展更多房屋,故附近房屋土地發展增加至30公頃,私樓佔比會較多。消息人士補充指,原本預留公屋單位會減少。
  為加快舊區發展,放寬目前同區地積比率轉移安排,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地積比率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增加市場重建誘因。針對重建需要較逼切七個指定地區,試行適度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容許將增加地積比率轉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區使用,或轉為金額用作抵銷在投地或進行其他項目地契修訂、原址換地所須繳付地價。消息指,擬議可增加地積比率轉移上限為20%,而地政總署仍在商討相關地價安排。
10年內將準備2600公頃熟地
  另外,政府未來十年將準備好約2600公頃「熟地」,除滿足發展需求,亦讓政府有健康土地儲備。消息指,預測會因應個別項目研究或進度變化等有所調整,今年2600公頃預測不包括交椅洲人工島300公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