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語|世界人才排名大躍進 本港引高才政策方向正確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3 HKT

本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躍升至第四位,是歷來最高排名,亦為亞洲之冠,跑贏對手新加坡,反映特區政府政策方向正確,輸入真正的人才。
香港今年在世界人才排名,所有三個競爭力因素均連續第2年上升,「吸引力」排升8位至第20;「就緒度」及「投資及發展」排名均上升1名,分別位列第3及第12;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高踞全球第1,財務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3,切合特區政府發展創新科技、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方向。
較為矚目的,是「吸引力」一項中,對外國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從去年第26位,躍升至今年的第16位,反映香港營商環境對高端人才有吸引力,雖然與第三位的新加坡仍有距離,但差距已縮窄。
特首李家超談及香港排名上升時,特別提及「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指標,本港理科畢業生百分比為42.39%,再次高踞全球第一。特區政府近年大力發展創新科技,香港以往科技不成氣候,大學理科畢業生若非繼續升學讀博士,就只有到中學教物理化學,再不然就轉行,現在科技發展空間無疑較以前大,也吸引更多年輕人選讀科學學科,這是很重要的指標,因為反映科技人才本地化有進展。
不少人關注,各種計劃下引入的人才是否真的留港發展?還是把高端人才簽證當作旅遊證件,只為方便進出香港?誠如特區政府官員所說,即使他們短暫留港,也要在港消費,對香港經濟有貢獻,然而這畢竟不是人才計劃的目的,若他們來港開辦業務,或找到一份可在家做的工作,自己與家人主要居住內地,這對本港的實質經濟貢獻也不大。
立法會的資料顯示,2010至2019年獲批的內地人才,僅12%在香港工作、居住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一般估計,高才通獲批者可能不足兩成是定居香港,這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也令特區政府在房屋和教育的規劃變得困難。
當局近日宣布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未成年子女,必須滿足在港居住或就讀滿2年的條件,方可享有資助大學學位的「本地生」資格。我認為這政策很適當,大學生每年學費4.2萬元,而實際上至少20萬元才收回成本,這項政策避免了資助無意留港發展的人士,此外當局嚴打衍生的借殼辦學,值得一讚。
當局宜經常檢討輸入人才計劃,精準掌握留港發展人數,才可以準確規劃教育、醫療、住屋等需求,及引入真正人才。
鄭錦鐘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