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倡輸入外勞2:1比例鎖定工種

更新時間:03:00 2025-09-13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3 HKT

  隨着失業率攀升、僱主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工個案出現,社會關注新一份《施政報告》會否調整輸入外勞政策,尤其是針對基層勞工的輸入計劃。據了解,政府將進一步完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大原則是要防止濫用,確保本地工人就業優先,但不會將計劃叫停;而現有本地僱員及外勞的「2:1」輸入比例上,預料會有所着墨。多個黨派議員均向《星島》表示,認同調整輸入比例規定,包括限制計算本地人和外勞比例時,應按「同一崗位/職位」比例計算,而非現時允許將整間企業內不同崗位的員工作混合計算。
  今年5月至7月失業率升至3.7%,當中餐飲業升至6.4%,成為重災區。面對基層就業環境轉差,勞工界把矛盾指向輸入外勞,要求政府調整輸入26個職位類別、非技術或低技術外勞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按現時規定,申請輸入外勞僱主,須持續符合全職僱員與輸入外勞人手「2:1」規定,即全職崗位每請兩名本地人,才能請一名外勞。
冀訂立「煞停及削減外勞」機制
  計劃原定今年9月屆滿,但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早前透露要待明年上半年才完成相關檢討,此前仍會接受申請。勞工處回覆本報查詢指,截至上月底,計劃已批出約7.57萬名外勞,包括11725名侍應生、8648名初級廚師。
  多個政黨近月倡議優化輸入外勞安排。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將「2:1」規定鎖死在同一工種,更能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這調整較合理,且爭議相對小,議會內大部分議員亦有共識同意,尤其是勞工界」。他同時建議政府應根據失業率、整體經濟表現,及人力供需等統計數據作「動態調整」,「如不批出失業率高的行業輸入外勞,已經等同煞停功效」。
  工聯會勞工界議員郭偉强表示,將「2:1」比例收緊至同工種,屬較低門檻措施,較易理解及操作,故黨派間共識較大。不過他擔心,即使政府落實相關措施,仍無可避免有部分本地職缺會被外勞取代,建議應凍結全數26個低技術工種的輸入外勞申請,並訂立「煞停及削減外勞」機制,避免本地就業情況惡化。
勞工界議員冀政府暫停新申請
  勞工界議員、勞聯周小松表示,輸入外勞原意是補充本地人手短缺,故應避免同一工種或部門的所有職缺都是外勞出任,以免出現長期依賴外勞的情況,「如有三個廚師位,應只請一個外勞,其他兩個要留給本地人,才有利長遠解決行業人手短缺問題」。他坦言,飲食業等基層行業的人力需求,已較推出優化計劃時明顯轉變,冀政府可立即停止接受新申請。他說:「若等到明年6月底檢討完成,這9個月期間的申請外勞申請量很難估算,或對本地工人造成更大衝擊」。
  不過,自由黨主席、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質疑,若按「同一崗位/職位」比例計算,中小企將難以補充人手,「中小企佔全港企業總數98%,如茶餐廳中,清潔、樓面、廚房各只有一個位,若要按比例請外勞,豈不是永遠都請不到人?」但他認同要保障本地員工優先就業,建議可按照各行業失業情況適當調整輸入比例,「2比1是否硬指標?我覺得不是,若失業情況延續,更可提升至3比1、4比1。」
  對此,周小松透露,政府曾關注收緊比例計算方式,對中小微企或有影響,如部分公司的特定崗位其實只有一個職缺,「但不是沒解決辦法,如小餐廳只有1個廚師位,請不到人便可請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