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網購商品糾紛多 粵港澳消委會首發消費提示
發佈時間:03:00 2025-07-23 HKT

近年越來越多市民透過跨境平台購買內地境內商品,不過由於法規、標準及物流等差異,令不少消費者在退換貨等方面遇上困難,引發消費糾紛。粵港澳三地消費者委員會昨日首度聯合發出消費提示,提醒市民網購只予內地市場銷售的「內銷商品」時,須加倍留神。消委會指,近年接獲有關跨境網購的投訴個案中,涉款金額最高的個案逾5.5萬港元,是一名港人透過某內地網購平台訂造廚櫃,惟貨不對辦且要求退款不果。
建議購買前先談妥退換條件
粵港澳消委會提醒市民,港澳與內地對產品標籤、品質標準等要求有不同,「內銷商品」僅需符合內地標準,可能不符合港澳要求,建議消費者應詳細查閱產品資料與品質標準,避免因落差產生糾紛;同時,又建議市民在購買前先與商戶談妥退換條件,或選擇含退貨保險的產品,更要妥善保存定單與客服紀錄,當發生糾紛時及早透過平台申訴,若無效可向地區消委會等求助。
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接受《星島》查詢時表示,跨境網購對市民而言是自由的購物體驗,不過,由於內地商品法規未必與香港對接,例如內地的電器一般是兩腳插頭,自行更換插頭或長期加配轉插使用,或會增加安全風險,「若無正確接駁水線,電器外殼萬一漏電便有觸電風險。」
另外,目前大部分的網購食品,均可在繞過食品營養標籤制度下順利運抵港,「有食物敏感的市民會通過營養標籤了解食物成分,欠缺標籤或涉食安問題。」他希望政府應正視相關問題,保障消費者安全。
本港3年來接逾萬宗投訴個案
消委會回覆《星島》查詢表示,自2022年至上月,共接獲10178宗有關本港及內地消費者在3個主要內地網購平台進行跨境網購的投訴個案,該3個平台分別是淘寶、天貓及京東。當中內地消費者個案有9448宗,佔整體9成以上。其中,接獲最多的是「產品質素」相關投訴,佔整體31%;其次分別是「更改或終止合約」及「送貨延誤或遺失」,各佔19%及17%。
最高金額的一宗個案,是前年一名香港投訴人透過某內地網購平台訂造廚櫃,連運送至香港及安裝,合共收費約55600港元。商戶要求投訴人付清所有費用才會發貨,投訴人雖曾建議保留部分費用作「尾數」,但在商戶堅持並表示平台交易有保障下,最後付清全款。然而付款後,商戶卻延遲發貨,到貨後工人亦只安裝了部分廚櫃,並表示餘下部分因尺寸有誤未能安裝,需待商戶重造廚櫃。
另一方面,投訴人亦發現已安裝的廚櫃有色差、櫃門傾斜、螺絲孔開錯位等問題,多次聯絡商戶要求跟進但不果,遂申請平台介入及退款,但遭平台以訂造傢俬的款項不能退回為由拒絕,最後向消委會求助。不過,由於投訴人未能提供交易憑據,例如定單紀錄等,因此消委會無法展開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