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罕有席捲全國 港人跑步歎「成口塵」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4 HKT

連日來北方的極端大風,導致沙塵大範圍傳輸,一路向南,跨過長江、進入華南,最遠抵達海南,形成了近年來影響中國範圍最廣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昨天全國18個省份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廣州、深圳等地達「重度污染」,香港自前晚起「背景污染物」中的懸浮粒子,亦錄得較平常為高水平。有在海濱跑步的港人坦言感到「邊跑邊吸塵」。環境保護署指,因本港風勢較弱,難吹散污染物,預計未來一兩日污染物仍會處於較高水平。有專家指3、4月為內地沙塵暴高發期,但吹至香港是「不常見」。
受一股東北季候風相關的沙塵氣流影響,本港自前晚10時起背景污染物的懸浮粒子水平已較平常為高,昨晨起市區多處煙塵瀰漫,維多利亞港更呈現「一片灰濛」景象。在中環海濱一帶,不少市民和遊客依舊沿岸散步,但均指空氣較差。市民郭先生昨在海濱練跑近8小時,直言呼吸頻率較平日高,「有少少呼吸唔順」,又謂感到「邊跑邊吸入沙塵」,疑似沙塵入口後想咳嗽,「若持續有沙塵影響,之後都應取消跑」。而海濱垂釣的市民李先生指,昨午看着海面逐漸變「矇」,「不知道霧還是塵,但呼吸上影響不大」。
海濱練跑後感呼吸不順
翻查環保署數據,本地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在昨晨達「高」至「甚高」風險級別,當中北區、和將軍澳監測站自昨日凌晨時分起一直維持「甚高」水平,至傍晚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比例更高達57%和56%;東涌和大埔監測站情況同樣嚴峻,昨日傍晚時分空氣中懸浮粒子比例分別高達53%和50%。
環保署指,隨着季候風稍後逐漸緩和,本港風勢較弱,不利吹散污染物,但沙塵的粒子主要是體積較大的粒子,以「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升幅較大,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升幅較少。署方續指,本港過往也曾受沙塵的氣流影響,受影響的時間由數小時至數天不等,但由於經過長距離傳輸,相信沙塵對香港的影響,預計只會和一般處於靜風下的空氣污染物累積程度相若。
梁榮武指降雨助降懸浮粒子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3、4月是內地沙塵暴的高發期,但影響香港較不常見,「沙塵要吹幾千公里到港,機會確實較細」。對昨晨天文台總部錄得相對濕度21%,創下1984年設置自動氣象站以來4月最低記錄會否助長塵土飛揚,梁指水分在表面凝結可能加快懸浮粒子下沉,但最重要因素還是風向及風速,「若本港持續吹北風、東北風,空氣會較差,要轉東南風或南風才會好番」。梁續指,降雨也有助降低空氣中懸浮粒子,但根據天文台預測,目前降雨機率較低。
天文台則在《天氣隨筆》指,今次東北季候風的強度在4月較為罕見,為國內多個城市帶來大風,亦將北方沙塵往南輸送,從衞星圖象可見,內蒙古在上周五出現氣溶膠光學厚度較高的地區,翌日相關情況也在長江流域一帶出現,但空氣中沙粒或塵粒濃度在南下過程中被稀釋,故本港昨傍晚最低能見度仍有約6公里。天文台預計,本周三香港會轉吹偏東風,相信沙塵天氣會逐漸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