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夜間人手「薄弱」 冀收費改革扭轉求診習慣
發佈時間:03:00 2025-03-23 HKT

公營醫療收費檢討即將公布,據悉當局擬在急症室實施兩級制收費,即危殆及危急者免費,其餘3類病人收費則提升至與私家診所相若的水平。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表示,急症室夜間人手一般「較薄弱」,須集中人力、物力搶救最危急的病人,希望藉收費改革來改變病人的求診習慣,「先想一想,評估情況是否需到急症室」。對於急症室不受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影像掃描擬按項收費影響,他指急症室醫護均是專業,會按病情需要安排檢查,但不會有求必應。
集中人力物力搶救危急病患
醫管局上周五舉行線上記者會。徐錫漢指出,急症科醫生較擅長處理緊急症狀,一些情況如心臟病發,病人應盡快求醫,「譬如突然間心口很痛,痛到流冷汗,差點休克,這些情況我們鼓勵病人盡快叫救護車」。不過他亦提到,部分個案其實可考慮選擇私家醫院或夜間門診,毋須用到急症室,「可能有些病人不舒服在家休息大半天,到晚上醒起還未拿病假紙,就到急症室拿病假紙」。
徐錫漢表示,認同不應使用「濫用」字眼形容急症室的情況,但希望收費改革能引導病人正確和合適使用急症室,「只要減少部分晚間病人,急症室醫護就有更多時間和空間處理較緊急的病人」。他稱,理解有病人自行評估後,仍覺得有需要到急症室,「舉例有病人半夜突然嚴重肚痛,到急症室初步休息,護士評估過後沒有那麼痛,分流為次緊急。來急症室也是無可厚非,因為那刻實在很痛,很辛苦」。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表示,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影像掃描擬按項收費,不影響急症室及住院病人。被問到若有病人為取得免費檢查闖急症室,醫護如何處理?徐錫漢強調,急症室醫護專業,會謹守底線,按病人病情輕重安排合適檢查,「如果有些病人為了來急症室做些不緊急的檢查,可能實際上他們只需到門診或私家機構做,我們都不會因病人來到後提出要求,就去滿足他們」。
調整收費須經多方詳細討論
徐錫漢又說,急症室調整收費須政府、醫管局、病人組織及市民詳細討論,個人對何謂合理幅度未有「實際數字」。
醫管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認為,市民平日應管理好個人健康,避免病情緊急惡化才到急症室求診。她建議45歲或以上的市民,可考慮定期做身體檢查,亦可到地區康健中心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有助及早發現並治療血壓高、糖尿病等問題。
另外,本周五起「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將擴展至血脂檢查服務。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昨強調,高血脂是引致中風及心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尤其對糖尿病患者風險更高。計劃將為檢測出「三高」的市民重新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供健康管理建議,冀防患未然。他透露,目前已有11萬人參與計劃,預計加入血脂檢查後將診斷出額外4%患者,惟參與醫生人數增幅較慢,冀可加入更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