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集體運輸與城市治理互為倚重
發佈時間:03:00 2025-03-12 HKT

在新聞報道中看了港鐵公司公布上年度的業績,成績算是理想,尤其是載客量,由前年15多億的運載人次,上升到去年的19多億,增幅非常顯著,這大概可以代表香港的城市生活回復正常,城市的活力和動力也有所增加。但隨着新的鐵路網絡擴展,未來10年的資本開支也會倍增,但鐵路網絡的擴展和新市鎮發展有緊密關係,擴展可以帶來可觀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治理。港鐵作為香港的企業,在香港創建,在香港成長,港鐵公司的成就,其實也是百分百香港的成就。
除了作為一個香港市民的情感之外,個人對港鐵公司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個人在投身智庫工作之前,曾經在一間英資顧問公司服務10多年,這間顧問公司其中一項重要業務,就是在港鐵公司建立的初期,協助他們在英國招聘大量專業的鐵路工程師和營運人員,到香港開展地下鐵路網絡的工作,這項大規模的招聘活動,一直到機場鐵路竣工才圓滿結束。個人這份「也曾參與」的感覺,至今仍然存在;而在倫敦市內,經歷過他們地下鐵路那種Tube的乘搭經驗之後,也就不能用「青出於藍」,又或者「後來居上」來表述,真的要形容,那大概只能說是「脫胎換骨」了。
除了個人感受之外,我們研究中心過去也從事大量有關鐵路系統和城市規劃發展的研究,集體運輸系統和現代城市治理,兩者密不可分,互為倚重。
作為全球少數實現盈利的軌道交通營運商,港鐵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本質——它既是城市治理的基石,也是重構空間格局的規劃觸媒,更是串聯公私協同的平台。這種多維角色,恰是理解香港城市治理邏輯的關鍵切口。
城市韌性的基石
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指的是城市在面對外部衝擊或危機時的適應能力與恢復能力。在全球化和氣候變化帶來各種挑戰之際,城市能否保持穩定運作,已成為衡量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香港在經濟學人發布的《The Resilient Cities Index》排名中躋身前列,作為核心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的港鐵,是香港城市韌性的中流砥柱。近年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頻現,世界各地城市的大眾交通系統面臨嚴峻的考驗:東京地震導致新幹線停駛、西班牙洪災摧毀交通樞紐、紐約暴雨癱瘓地鐵系統。相比之下,每當颱風來襲,港鐵總能在風暴過後迅速恢復服務,展現出快捷的恢復力。而根據G20《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的數據,香港公共運輸系統在可靠性評分中得到96.8分,在亞洲城市中名列前茅。
然而,港鐵的韌性並非理所當然。近年來,從訊號系統故障到工程延誤,港鐵的基建管理備受關注,反映出日均超過500萬人次的高負荷運載,與老化設施和日益複雜的維修工程之間的緊張關係。這提醒我們,即使是成熟的鐵路系統,仍需持續投資升級,確保其應變能力不斷提升,才能維持香港這座城市的高韌性標準。
經濟發展催化劑與空間重構推手
正是這些挑戰,凸顯港鐵的韌性本質已超越單純工程技術層面,更深刻體現其作為制度協調者(institutional coordinator)的獨特定位。通過建立交通網絡、土地規劃與公共政策的三角耦合機制,港鐵成功構建出具有自我強化功能的城市支撐系統——當鐵路延伸驅動新市鎮開發時,人口分布優化反哺運輸效益;當票務政策對接社會福利時,公共財政補貼轉化為長遠客源培育。這種系統性協同能力,既是香港「基建先行」治理哲學的實施載體,也成為全球軌道交通營運的典範。
作為香港經濟轉型的推手,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中,港鐵的角色正在發生質的轉變。港鐵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投入超過1000億元用於新鐵路線車站建設,包括東涌線延線、東鐵線古洞站、屯門南延線、小蠔灣站以及屯馬線洪水橋站等。同時亦會繼續投放資源作維修、提升和更新鐵路資產,由2023年起合共5年的投放會超過650億元。以北環線為例,這條新線路將串連起新界北部的多個商業區域,不僅提供交通便利,更將帶動周邊土地的開發與經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新鐵路並非單純的基建擴張,而是一種經濟催化劑,使港鐵成為城市規劃與經濟增長的關鍵槓桿,幫助重構香港都會圈格局。
當然,規劃的美好預期背後,港鐵面臨着財務挑戰。港鐵的「鐵路加物業」模式在過去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被視為鐵路營運商借鑒的典範。然而,隨着本地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正受到挑戰。尤其是在近年地產市場下行的情況下,未來難以完全依賴「鐵路加物業」的高盈利模式支持新線路的建設。港鐵應已考慮到要制訂有效的長遠財務規劃。
促進社會包容的平台
像港鐵這樣高效且普及的公共交通網絡,在促進社會公平和縮小不平等方面,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儘管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港鐵仍然展現出承擔社會責任的決心。
在「2元乘車優惠計劃」改革之際,值得回顧港鐵多年來在長者優惠方面的先導角色。港鐵一直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特惠票價優惠,更早在2003年已開始試行2元長者乘車優惠,其後優惠進一步擴展至周三、周六及非星期日的公眾假期。這項創新措施其後啟發了政府於2012年推出「2元乘車優惠計劃」。政府補貼2元至半價的差額,而港鐵則持續承擔半價至成人票價的部分,和一周最少兩天由港鐵自資全額補貼2元至成人票價的差額。
港鐵在福利供給中扮演着雙重角色,既是政策執行方,亦是成本分擔者,港鐵自己承擔的「隱形補貼」,在2024年就投放超過31億元於各類票價優惠計劃。港鐵平衡其商業效益和社會職能,持續實踐「企業公民」的角色。
超越交通本質的制度性角色
放眼未來,港鐵的角色將越發重要。它不但是城市的交通大動脈,更承擔了香港城市治理中的功能性角色的制度性職能;不僅提供連接區域的基本交通服務,也作為城市規劃與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推動社會融合,促進經濟活動,並協助政府實現政策目標。港鐵作為深度嵌入城市治理結構的制度性存在,與香港的未來同頻共振。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