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輪候數以年計 老友記求診慢慢行

更新時間:03:00 2025-02-2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26 HKT

  膝蓋退化觸發的痛症長期困擾長者,現時有逾3萬名長者於公立醫院輪候人工膝關節手術,惟輪候時間數以年計。有長者團體指,理解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為非緊急性,但漫長的等候令長者身心備受折騰。近年雖有慈善團體資助私家醫院,為基層長者進行相關手術,但對以萬計輪候的人龍只是杯水車薪。有關注團體指,內地優質醫院的人工膝關節手術費用便宜,建議當局購買內地相關服務供本港長者使用,或引入公私營協作模式,鼓勵長者於政府資助下自費北上動手術,疏導輪候人龍,讓更多基層長者接受手術,可以安心出行。

至去年12月,全港有3.3萬宗於公立醫院骨科輪候人工膝關節手術個案,當中95%是60歲或以上人士。另外,去年有4599人於公立醫院完成相關手術,輪候時間中位數由16個月至52個月,最長輪候時間由59個月至80個月。
首次診治輪候最長近2年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長者於公立醫院長時間輪候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情況普遍。他稱,長者若因膝痛到公立醫院求醫,須先到公立醫院骨科門診登記成為新症,若最初情況較輕,多列為「穩定新症」。去年醫管局有逾10萬宗骨科新症,當中70%屬「穩定新症」,其首次診治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2星期至53星期,最長達94星期(近2年),若計及首次接受新症診治至做手術,整個輪候時間中位數由1年9個月至逾5年,他指情況不理想,漫長等候往往令長者身心俱疲。
  骨科專科醫生郭嘉邦指,膝關節退化與膝關節軟骨長期磨蝕有關,年老亦是因素,惟長者不會即時無法步行,可能由最初拿拐杖助行,到晚期坐輪椅。他稱,長者膝關節退化高峰期於60歲至70歲,若未及時更換人工膝關節,恐增加跌倒受傷風險,部分長者則因膝痛減少步行,加劇肌肉流失,即使數年後接受手術,亦可能影響康復進度。
長者病況易惡化延誤影響康復
  另一骨科專科醫生亦指,膝關節退化一般經歷數年,若病者腿部變形嚴重,如內彎超過20度或外翻超過15度,未能及早進行手術,數年後變形情況可能惡化,甚至引起韌帶鬆脫,令日後手術變得複雜。
  長者健康協會主席余秀珠指,不少長者會員受膝痛困擾,情況輕微者平日走路有痛楚及不能步行太久,嚴重者於上落樓梯時感到刺痛入心,亦有人選擇長期留在家中,影響日常社交。她稱,曾有長者由輪候門診新症到動手術歷時7年,惟因醫院誤將左膝手術錯認為右膝,導致手術改期。可是手術當日又遇上颱風襲港,余指該「老友記」慨歎好事多磨,最終放棄手術,改為接受針灸紓緩痛楚。
  余秀珠亦受雙膝關節退化困擾,她選擇到私家醫院接受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費用逾20萬元。現時本港多間私家醫院提供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單膝的手術費用由11萬元至18萬元,已包括手術費、人工膝關節材料費及5日4夜的住院費,但余指,基層長者無法支付逾10萬元費用,他們只能樂觀又無奈地等待。
  屬私家醫院的寶血醫院由2021年至2024年,先後獲李嘉誠基金會及其他善長捐助,推出「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供於公立醫院輪候的市民申請,共為930名長者更換人工膝關節。該院院長衛向安醫生指,每次資助計劃推出都很快爆滿,申請資助市民不乏基層退休人士,無力負擔逾10萬元手術費。他喜見資助計劃能協助市民重過正常生活,惟最大困難是不易籌募經費,難以拓展新的資助計劃。
私院手術費逾20萬 基層感無奈
  近年當局有增加公立醫院更換人工膝關節的手術數量,彭鴻昌指,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一般只需數小時,但患者續後要留醫數日,變相增加公立醫院的病床需求。他直言,即使未來科技發達再縮短手術時間,但若病床供應仍然緊張,相信輪候時間冗長的老問題不易解決。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提到,現時深圳多間私家醫院及深圳港大醫院,都提供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費用由2萬多元至逾3萬港元,不少港人長者近年到深圳接受相關手術,而長者對手術的口碑評價不俗,更重要是支付較低廉費用,便可告別膝痛,回復正常生活。
  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亦指,留意到現時深圳亦有個別優質醫院,提供價廉又高質的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建議當局向相關醫院購買服務,讓輪候名單中的長者可選擇到內地做手術,減輕本港公立醫院負擔。她續稱,灣區融合下,港府近年擴大長者醫療券應用範圍,容許「過河」於深圳使用,衍生大批長者光顧內地牙科治療及身體檢查,反映需求龐大。
  另有長者機構的社工指,近年當局大力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但主要涵蓋一次性的小手術或檢查,如白內障手術或腸道檢查。他大膽提議當局考慮購買內地三甲醫院的更換人工膝關節手術,而在財赤壓力下,當局可資助部分費用,鼓勵長者自費提早接受手術,希望進一步縮短輪候名單,讓更多基層長者接受手術。
  醫管局指,理解公眾對人工膝關節手術的需求殷切,亦關注輪候時間的問題,近年已增加公立醫院的手術量,去年共進行約4600宗,較2010年約2200宗增加110%;該手術現時佔公立醫院骨科預約手術的18%。本港人口老化,局方預計相關手術需求持續增加,未來會積極管理輪候時間。醫管局每年撥出1.95億元,於6間公立醫院成立全關節置換中心,每年進行2000宗相關手術,再加上其他公立醫院的手術,令手術數量得以增加。
  局方續稱,由2020/2021年起,陸續在各聯網推展有系統的非手術治療服務,為輪候病人提供額外的物理治療,紓緩其症狀及改善身體機能。至去年底,已有逾1.6萬名病人參與,不少參加者反映經治療後痛楚減少,活動功能及平衡亦有改善,當中逾三分一病人毋須接受手術,未來會繼續為輪候病人安排更多有效的非手術治療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