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預製菜行業迎洗牌危機

更新時間:03:00 2025-10-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1 HKT

  「花高價吃預製菜到底值不值?」近日羅永浩與西貝的公開論戰,意外掀開了預製菜行業的殘酷真相:在年產值逼近五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繁榮表象下,一場行業危機正在加速爆發。安井食品遭遇上市以來中期利潤首度下滑,國聯水產更從盈利飆升逆轉勁蝕5.44億元,龍頭企業集體失速敲響警鐘。業內人士衛鵬透露,地方政府為維持穩定,頻繁介入推動大企業併購瀕危企業,此舉雖緩解短期陣痛,卻嚴重拖延產業結構調整。有經濟學家更預測,當前6.8萬間預製菜企業中,5年後僅約5000間存活。
  據艾媒諮詢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達4850億元,按年增長33.8%。隨行業科技進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490億元。然而,在整體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行業內部卻暗藏隱憂。
市場規模達4580億
  多間龍頭企業最新財報披露,行業增速明顯放緩。被視為行業風向標的安井食品,2025年上半年出現中期淨利潤首次下滑,跌幅達15.79%。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預製菜業務增速從2023年同期的58.19%,驟降至0.4%,顯示主營業務面臨嚴峻挑戰。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頭部企業。千味央廚2025年上半年直接轉為營收微降0.7%、淨利潤大幅下滑39.7%,經銷商數量淨減少362間,渠道壓力顯著。曾被視為破局樣本的國聯水產更經歷戲劇性轉變,從2024年上半年盈利增長109.41%,到2025年上半年虧損5.44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初,國內存續的預製菜相關企業超6.8萬間,2024年新增註冊企業近1.1萬間,按季增長達135%,數量創歷史新高。
  壯壯酒館創始人賈鈺坤表示:「預製菜是餐飲連鎖標準化的必經之路,但如今連鎖餐飲增速放緩,B端競爭反而加劇,導致上游議價空間被壓縮。」目前,B端銷售額佔比超過70%,下游餐飲業的經營波動直接影響上游業績。以海底撈為例,其2025年上半年營收下降7%,對供應商的採購量也同步下降。
  在廣東陽江經營海鮮預製菜的衛鵬透露,當前行業產能過剩導致企業毛利率普遍偏低。「像我們這樣聯繫貨源拿給加工廠加工的企業,毛利率只有0.6%至0.8%。這已經算是幸運的,還有無數公司掙扎在虧損邊緣。」
  除了B端市場的激烈競爭,C端市場也面臨嚴峻挑戰。近期羅永浩事件更是將預製菜的信任問題徹底引爆。社交媒體上,自製「冷凍菜」的社群不斷擴大,用戶普遍反映「市售預製菜貴、上新慢、容易吃膩」。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預製菜產業要實現從「數量爆發」到「質量進化」的跨越,必須聚焦於解決其核心的信任危機和技術瓶頸。「一方面應加速國家級行業標準的制訂和推廣,並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進行嚴格規範和公示;另一方面應投入研發資源進行烹飪科學研究,例如模擬出中式炒菜的『鍋氣』和複雜風味。」
  對於行業未來發展,宋清輝預測,相較於目前逾6.8萬間的龐大基數,未來五年後真正能在競爭中存活、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和規模效應的企業,其數量很可能銳減至5000間以內,其中能對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力的企業可能不超過1500間。
專家:5年後「十不存一」
  衛鵬進一步指出,當前去產能最大的阻力在於「部分企業雖經營困難,但考慮到其倒閉可能帶來的較大社會與經濟影響,地方政府時常居中協調,促成大企業對其進行兼併,這使得整個產業的去產能過程顯著延長。」
  他強調,推動行業透明度對產業改革至關重要。並說:「提升行業透明度是重建消費者信任的關鍵,唯有如此,企業的利潤空間才能得到實質改善。這就如同此前順德魚生被指存在寄生蟲問題,在經過權威部門的科學驗證與澄清後,公眾疑慮得以消除,整個行業的根基才得以穩固,未因單一事件而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