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綠企出海 港可發揮優勢

更新時間:03:00 2025-10-0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02 HKT

中國綠色科技企業正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特別是瞄準東南亞及中東等地區。可持續投資能力建設聯盟(CASI)主席馬駿接受專訪時指出,眾多中國綠色科技企業都對出海有濃厚興趣,但正面臨當地的投資環境、基礎設施條件、法律架構等不少挑戰,此時香港將可發揮優勢。與此同時,轉型金融作為亞洲關鍵要務,馬駿認為相較傳統綠色金融更複雜,其中人才問題最難解決。

馬駿指出,今年3月舉辦的「綠色企業出海論壇」吸引了100多間企業參與,眾多綠色科技企業都對出海有濃厚興趣,然而,這些企業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當地的投資環境、土地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是否支持業務發展;此外法律架構的選擇也是一大難題,如企業應採取獨資、合資,還是設立子公司等模式。
不合規操作面臨ESG風險
  更重要的是,他指,若企業不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和人文習俗,可能會因不合規操作而面臨ESG風險。他強調,雖然出海機遇巨大,但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企業需要更多賦能支持來應對這些挑戰。
  馬駿認為,香港在中國綠色企業出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並非吸引企業直接落地的主要地點,而是應作為連接中國企業與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橋樑。他稱,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可以提供服務性工作,如企業可以在香港設立辦公室,研究和開拓東南亞等市場,同時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及ESG披露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優勢。這種定位將為香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如銀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及學術機構可以通過為出海企業提供服務實現快速增長。
  上月初本港展開第二屆「香港綠色周」,期間CASI亦舉辦了「CASI可持續論壇:賦能亞洲轉型金融生態建設」,談及轉型金融,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提出界定標準、準備、數據和人才4個關鍵障礙。
亞洲可再生能源處領先
  馬駿對4個關鍵障礙作進一步解釋,首先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制定了轉型金融界定標準,但轉型金融的界定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其次,企業若想獲得轉型資金,必須制訂詳細的轉型計劃,現在難度頗大;再者,數據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碳核算數據,許多企業連自身當前的碳排放量都無法準確掌握,這直接影響了轉型計劃的可行性;最後在人才上,轉型金融相較於傳統綠色金融更複雜,轉型金融涉及更多的技術路徑,例如制訂30年的轉型計劃需要細分範圍一、範圍二和範圍三的碳排放,範圍三中還包括15種不同情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顯著提升。
  馬駿直言,在4大障礙中,人才問題最難解決,因為與標準制定這樣短期內可完成的任務不同,人才培養是一個持續至2060年甚至更長遠的挑戰。他以興業銀行為例,該銀行10年前僅有200名綠色金融專家,如今已培訓超過9000名,經歷了非常高速的變化。
  馬駿在論壇上介紹,CASI已迅速擴展至全球70個成員,並在90多個司法管轄區為6500名專業人士提供了培訓,強調亞洲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數據上看,全球70%的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和50%的投資總額來自亞洲;中國的綠色貸款規模則已達45萬億元人民幣(約6萬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仍保持25%的增長。
  不過,亞洲也面臨挑戰,他指,許多國家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碳密集型行業有待轉型。馬駿呼籲各方共同努力,擴大綠色融資規模,開發可融資項目,並通過培訓和技術支持解決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