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票用量低 發票行僅剩4間

更新時間:03:00 2025-08-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11 HKT

  今年是電子支票面世踏入十周年,惟使用量一直低位徘徊,至今還不到紙張支票用量的1%,且使用量更呈跌勢,今年首7個月電子支票的港元結算交易筆數按年減少9.4%。而參與電子支票服務的發票銀行亦陸續打退堂鼓,集友銀行亦已從發票行名單上除名,令現時發票行數目只餘下4間。業界人士直指,電子支票使用流程麻煩,加上轉數快等電子支付冒起,相信其歷史任務已完成。
  一直以來,不論紙張支票或電子支票,均以港元結算交易佔大多數。據香港銀行同業結算公司資料顯示,今年首7個月的港元結算電子支票交易量,沒有一個月如往年曾達3萬宗或以上,僅介乎24939宗至29488宗,累計為19.45萬宗,按年下跌9.4%;單計7月則為28753宗,按年亦跌9.3%。
高峰期10間銀行參與
  由金管局推動的電子支票,自2015年12月7日面世,銀行可自願性參與作為電子支票發票行,但就強制為存票行。最初發票行名單上有9間銀行包括滙豐、中銀香港(2388)、恒生(011)、東亞(023)、農行、南商、集友、招商永隆及富邦香港,其後發票行數目曾多達10間,但名單上的銀行名稱已有改動,有些已退出並換上其他銀行,而近幾年就越來越多發票行陸續退出,截至今年5月,發票行數目進一步減少至4間,現僅餘下滙豐、中銀、招商永隆及富邦。
  業界人士指出,電子支票出世年代,尚未有轉數快,亦無其他電子支付工具,故在當時可視為可替代紙張支票的基本電子支付,但其設計的使用流程麻煩,令用戶體驗不便,加上市民始終慣用紙張支票,所以電子支票佔整體支票交易量的比例持續偏低。當轉數快推出後,由於轉數快十分方便,用戶就更加不願使用電子支票,相信隨着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出現,電子支票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稱,中小企也少用電子支票,相信部分原因是與宣傳不足有關,以致中小企對此認識不多,尤其現今大家都恐墮入網騙或洩露個人資料,始終覺得使用紙張支票比較實在,故到現在中小企主要都是使用紙張支票,特別是涉及大銀碼,這也是慣性問題,而且使用紙張支票不涉收費。
使用流程麻煩  用戶體驗不便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表示,電子支票於2015年推出,其後轉數快於2018年推出,用戶的支付模式和習慣亦有所改變。轉數快在本港被廣泛應用,今年7月轉數快平均每天處理200萬宗港元即時交易,涉資約173億元。上半年電子支票平均每月有超過3萬宗交易(計及港元、美元及人民幣結算交易在內)。相比其他電子支付及轉帳方式,電子支票仍具有其獨特性,例如電子支票與實體支票均受《匯票條例》保障。該局會繼續和業界合作,檢視現有各種支付及轉帳方式的成效,並會共同探討及推出不同的電子支付及轉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