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料落實「T+1」轉制需數年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7 HKT

港交所(388)就探討港股現貨市場結算周期由現時的T+2,縮短至T+1的可能性,昨日發布討論文件。港交所指出,文件旨在引導市場展開討論,並與業界就如何及何時縮短結算周期達成共識,邀請市場參與者及相關方於今年9月1日前提交意見。港交所又稱,正考慮各種因素後,預計轉為T+1需數年時間。有業界人士表示,本地證券商實行T+1難度不大。
港股現貨市場自1992年以來一直採用T+2結算周期,港交所指出,近年許多市場亦已轉向或正在考慮轉向T+1或更短的結算周期,預計至2027年底,全球有88%股市交易將採用T+1或T+0結算。隨着全球主要市場紛紛縮短結算周期,香港也應該就何時開始縮短結算周期和如何實施儘快展開探討,而非猶豫是否應該轉變。目前實行T+1結算的市場包括中國內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印度,預計至2027年時還將包括歐洲經濟區、英國和瑞士。
與全球多個市場接軌
討論文件展示,香港採用T+1結算有好處,也有挑戰。潛在好處包括提高市場效率、降低系統性風險,讓香港市場與其他國際市場更緊密地接軌。面對的挑戰包括,對於需要應對時區差異、外匯轉換以及更短結算時間窗口的市場參與者來說,將面臨縮短營運時長的壓力及營運模式改變。
券商:實施難度不大
討論文件還涉及香港實行「T+1」需要考慮的特定因素,包括香港和歐美市場間時區差異、買賣港股的港股通投資者、國際投資者等因素。文件還指出,此次討論的結算週期僅限股票現貨市場二級市場交易的結算。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理事馬增傑回覆本報查詢時稱,券商實現T+1並不難,只要交易所的系統、券商自營系統、第三方供應商的系統三部分能夠協調好,相關的操作並不複雜。馬續指,新建議對於傳統券商來說,或有不便,因為通常透過信用或風險部門為每位客戶提供信用額度,允許客戶先進行交易,然後在T+2內結算;若實行T+1後,客戶可能會因未能適應新的交收時間,導致出現出現資金不足情況,券商便需承擔資金風險。有市場人士表示,港交所認為實行T+1需要數年時間,主要是因為香港市場有大量的國際參與者,涉及外匯轉換、持貨轉移等複雜問題。不同市場的時差也是一個挑戰。
另外,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公布,8個香港核准倉儲的最新數據,自7月起看到近7000噸LME認可品牌的金屬入庫。LME指,香港不僅服務整個地區,也為市場參與者提供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