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評級機構為新一代「看門人」

更新時間:03:00 2025-04-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4 HKT

  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日益提高,ESG評級機構正成為企業非財務訊息披露的重要監督力量。一項近期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發表的新研究《The Rise of ESG Rating Agenciesand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ESG Violations》發現,ESG評級機構的覆蓋不僅是「打分」這麼簡單,而是正在切實推動企業改進行為及減少違規。
該研究由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助理教授向易及其合作者聯合完成,基於對2000年至2018年近萬間美國上市公司分析,聚焦4間全球主流的ESG評級機構,分別是ASSET4(現稱LSEG)、KLD、IVA和Sustainalytics。研究發現,一旦企業被這些評級機構納入覆蓋範圍,其ESG違規行為的發生概率平均下降8.77%,違規次數減少11.23%。
理大學者分析近萬企業數據
  研究指出,有關影響在外部監督機制較弱的企業中尤為顯著,例如分析師關注度較低、媒體曝光有限、缺乏ESG治理結構(如ESG委員會)或多家評級機構評分一致度高的企業,表明ESG評級機構在「監管真空」中發揮了補位作用。
  研究同時發現,被多間評級機構同時覆蓋的企業,其行為改善更為明顯。企業在環境污染、職場安全、消費者權益等高頻違規領域的改進尤為突出。這種約束力源於評級機構訊息公開後的市場關注和聲譽壓力。相較於傳統監管機構或媒體曝光,ESG評級提供了持續性、結構化的外部監督。
提供持續及結構化外部監督
  不同於某些第三方服務由企業付費模式,ESG評級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投資者。這種不依賴被評企業付費的商業模式,也增強評級結果客觀性和公信力。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約有50.6%美國上市公司被至少一間主要ESG評級機構覆蓋,而全面覆蓋4間評級機構的企業則不到3%。
  研究也強調,企業若希望在訊息透明度日益增強的資本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應積極提升自身ESG治理水平,例如設立專責委員會、接受第三方審計、提升ESG訊息披露質量等,都是應對評級機構「目光」與市場監督有效路徑。
  這項研究為政策制訂者和投資者提供了重要證據,支持提升ESG訊息披露標準和透明度的政策方向,也為企業敲響警鐘,因此ESG評級機構不僅是市場的「旁觀者」,更是引導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