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3成高小生自然連結感低礙心理健康

更新時間:03:00 2025-11-1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9 HKT

  有環境教育機構聯同大學展開針對學童自然連結感及學校戶外環境教育的大型基線調查,昨日公布結果。調查發現,約3成高小學生與大自然呈現「低度連結」,逾3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欠佳,而自然連結感與學童的心理健康顯著相關,反映戶外環境教育不僅關乎生態意識,更影響下一代的成長與身心發展。研究團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呼籲學校將自然連結感納入學校政策,作為學生成長的指標。
是次調查由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主辦,香港科技大學協作,並獲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於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期間進行,共收集25間學校、2824名小學生及2413對親子組合的數據。結果顯示,逾3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約3成學生與大自然呈現低度連結。
約兩成學校沒安排戶外活動
  調查發現,學童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不足。在過去一年,超過4成學生與家人一起到訪自然環境僅每半年一次或更少,近一成學生甚至完全沒有相關經驗。與此同時,超過8成半的父母同意他們的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不足夠。值得注意的是,超過9成的父母同意接觸大自然有益於孩子的精神健康,但超過5成父母認為他們沒有時間帶孩子接觸大自然。
  在學校教育方面,調查發現約兩成學校在2023/24學年沒有為高小學生安排任何戶外環境教育活動。若只計算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活動,更有約3成學校在該學年未曾安排學生於自然環境中學習。研究團隊指出,學生每學年於自然環境中學習的平均時數僅為4.43小時,遠低於教師建議、平均7.33小時的理想時數。
  領導是次調查的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昀祺指出,儘管近9成教師認同戶外環境教育對學生環保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實際執行上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教師工作量大、課程時間緊逼、資源不足等。他續指,有時學校管理層並不重視大自然教學,「學校不帶學生去,家長又沒有時間帶子女去。」
倡列入4Rs精神健康約章
  研究團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呼籲學校將自然連結感納入學校政策,作為學生成長的指標,並將自然為本的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價值觀教育、STEAM教育等領域。同時,建議在《4Rs精神健康約章》中,加入「與自然重新連結」作為第五個R,加強自然與心理健康的連結。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談儉邦指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大自然的學習效果會更加好,亦提升學生的積極學習程度。而作為家長方面,應多與子女談論、接觸和感受大自然,並積極參與自然教育活動,共同提升下一代的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