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康文場地增效益 拆牆鬆綁勿只重監管

更新時間:03:00 2025-11-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24 HKT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康文署指定設施引入市場營運模式,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活動。包括探討邀請市場以試點方式參與營運沙灘,希望像外國一些知名沙灘打造成水上活動熱點,以至用作舉辦沙灘派對、婚禮及演唱會等。其他建議還包括在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開放更多場地供外界租用、推出收費旅客導賞服務和開發更多文創產品等。
通過增值活動帶旺個場
  上述建議引起社會熱論,有人質疑政府為求減少財赤,不惜將沙灘、博物館等公共資產「變賣」。但更多人認為,只要不影響原有場地使用者的服務,有關建議不但可地盡其用增加庫房收入,更重要是借助市場的商業頭腦,通過相關增值活動「帶旺個場」,提升原有設施的人流和使用率;同時向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多好節目、好去處,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在不興建全新設施下增加經濟與社會效益。
  不少港人遊覽過內地的新建文化設施,例如大型博物館、歌劇院和展覽廳後,除了對其嶄新的硬件設計和廣泛的科技應用感到讚歎,亦往往會被其極為豐富及市場化的增值服務吸引。包括多元化兼優質的特色餐飲,已超越一般販賣紀念品的大量IP文創產品。除了刺激遊人消費,補貼場館營運開支,亦有助推廣相關歷史、文化或藝術項目,提升觀眾的體驗和記憶,推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一舉多得。
  康文署上周公布了首批引入市場化營運的設施名單,公開邀請有興趣機構提交意向書。其中8個場地新開放予外界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包括位於尖沙咀的文化中心露天廣場、中環遮打花園的休憩用地、啟德車站廣場、觀塘海濱花園和北角油街藝術空間等,全部都位處市區或旅遊區,交通方便,部分更擁有無敵海景,適合用作商業推廣、企業活動、生日派對、「粉絲」見面會,以至小型演唱會等。
  此外,康文署亦計劃開放轄下16個場地或設施,以供展示商業廣告用途。當中包括極具地標特色的太空館圓拱形牆身、面向維港的文化中心弧形外牆,以及新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半透明LED牆身等,全屬面積大、位置好兼人流多的靚廣告位。除了有一定商業吸引力,亦有空間讓不同的知名企業、品牌和廣告製作者發揮創意,增強相關設施的原有特色和知名度,甚或成為海內外遊客的「打卡」、「出片」熱點,協助推銷香港旅遊業和作為商業大都會的形象。
靈活變通  做好「促進者」
  要達致上述政策目標,關鍵是負責制訂相關招標和營運條款的官員,必須扮演好「促進者」及「促成者」的角色,而不是像過往營運政府場地和管理外判服務般,只重監管而不顧成果。要主動為營運者拆牆鬆綁,解決困難,尤其涉及跨局、跨部門的審批,讓營運者集中精力發揮其商業頭腦與創意,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跑部門」申請各類牌照和批准。
  事實上,部分所謂新開放的場地,過往亦曾可按申請出租舉辦活動,但一般只限非牟利團體租用,想搞商業活動限制甚多,例如不准飲食或飲酒,不准收費和賺錢,甚至連水電供應也要自行安排,令許多申請者卻步,底因是相關租金收入並非直接落入部門與官員的口袋。
  今次署方改為委聘專業營辦商,以承包方式營運有關場地,包括負責向目標客戶推廣招租,自負盈虧,多勞多得,對方自然會想盡辦法效益最大化,到最後市民、香港也能得益。期望署方在意向收集過程中,真正多聽市場意見,靈活修改條款,以至按需求開放更多設施和廣告位。謹記目標是將現有場地活化,切忌管得太嚴而無人問津,或很快又重新淪為「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