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全運曲終人散 深層意義遠大於獎牌
發佈時間:03:00 2025-11-22 HKT
首次在粵港澳舉辦的全運會曲終人散,香港承辦的八個競賽項目和一個群眾賽事活動,以及協辦的兩個跨境項目,均能順利舉行,反映我們無論在基礎設施,抑或在組織管理乃至資源調動方面,都是一流的。將來中央若多給機會,相信香港體育事業還可發展得更好。這一屆全運會是難忘的,熱血與激情交織,包括港將在內的全國健兒在賽場上奮力切磋,所呈現出來的,不止是為個人榮譽而拼搏的毅力,還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全運會是我國競技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是檢視國家體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它最直接目的,就是促進國家體育的整體進步。對運動員個人而言,全運會是職業生涯的重要部分,跟其他頂尖選手同場競技,有利於檢視自身水平,並以此為基礎爭取突破,在將來取得更好的成績。一些市民因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取得銅牌而惋惜,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那何嘗不是新賽季的強心針?可以說,全運會的經歷,刻印着健兒成長的砥礪。
飛人堅持全運道別贏掌聲
競技場從來都是英雄地,狹隘的人只以金牌論英雄,但開闊者卻會欣賞健兒的拼搏精神。出身廣東的36歲「亞洲飛人」蘇炳添,在男子4×100接力決賽僅以第4名完成,雖與獎牌無緣,卻贏盡掌聲。他說,因為不想無端端地、沒有聲息地跟大家說再見,所以堅持到了在家門口舉辦的全運會。沒有將輸贏看得那麼重,卻不令人覺得虛偽,他的真實情感,值得大家致敬。
當然,全運會的主角不限於各省市代表隊,還有各省市的觀眾,他們不止是被動的旁觀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只要看看賽事期間社交媒體的熱度,特別是焦點選手上陣時的熱度,大概可以明白這一點。國家舉辦全運會,背後必有提升國民健康與參與度的苦心。全運會不僅聚焦競技體育,更帶動了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大家全情投入為健兒打氣,熱熾澎湃的歡呼喝采聲,進一步推高社會對運動的熱情,過程中還強化了「全國一盤棋」的意識,促進了地域文化交流,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這對於我國以昂揚的鬥志應對內外挑戰,必是有利的。
當前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全運會如何與民族復興連繫起來呢?我們認為,舉凡開幕式的創意設計、場館的智能化水平、賽事轉播的技術創新,無不展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實際上這些都是「中國夢」的生動反映和呈現。一場全國性的體育盛會,令到抽象的國家概念變得具體而親切,它發揮了凝聚社會的效用,大大增強了民族向心力,這是不能低估的。
灣區值得申辦2036奧運
歷時13天的全運會,至此劃上圓滿的句號。我們當然可以關注某省某市代表隊取得多少面獎牌,也可關注某些帥哥美女運動員,但這些畢竟只屬功利和顯淺的層次,更重要的,是細味運動會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它不僅是體育盛事,實際上也是精神動力的重要源泉。
我們香港首次以承辦城市的身份參與全運會,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最近不少人提出大灣區申辦2036年奧運會,此議甚好,倘能夠成事,相信全體市民乃至整個灣區的民眾都會萬分雀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