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就業復甦存隱憂 經濟繁榮尚待加力

更新時間:03:00 2025-11-2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21 HKT

  香港經濟正處於一個奇怪的境地:一方面,GDP連續11個季度錄得按年增長,這自然是可喜的;另一方面,失業率雖由3.9%回落至3.8%,但仍屬偏高,不免令人擔憂。這兩個情況疊加起來,彷彿坐實了「無就業式復甦(Jobless Recovery)」的說法。對於未來,財金官員比較樂觀,其理據是股市和資產趨穩有助鼓勵市民消費,可帶動失業率緩和並整固下調。這種判斷站得住腳嗎?我們當然並不主張將前景看得一片灰暗,但也不認為應該低估隱藏的風險。
AI衝擊就業市場
  勞動市場的前景肯定是有隱患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職位被外勞佔據,因而對本地勞工形成擠壓,最近政府收緊了部分工種的外勞比例,不就證明了這一點?但外勞因素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人工智能(AI)之普及應用,導致勞動市場出現深刻而不可逆轉的變化。美國就業顧問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月初發布一項數據,揭示當地企業因為AI的緣故,在10月份裁減逾15萬人,創了22年來同期最高紀錄。我們承認AI有利於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但它對就業市場所帶來的巨大衝擊,畢竟是不能否認的。一定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逐步應用AI,故此未來本地失業率的變動,必須密切留意。
  無可否認,許多數據都有利於「香港經濟復甦」的敘事:無論GDP,抑或今年以來的恒指升幅、股市日均成交額、IPO集資額、家族辦公室數量,乃至管理資產總值,都摧毀了過往幾年盛行的「遺址論」。但事情總有正反兩面,當財金官員拋出大量金融數據支持自己的樂觀,某程度上,反而說明了香港經濟動力過於單一、就業市場增長主要集中在金融業的真相。從許多報道可見,幾乎各行各業都在縮減或者起碼凍結人手。香港經濟增長的覆蓋面不夠廣泛,乃不爭的事實。
外圍因素左右香港復甦
  根據昨天公布的最新數據,香港失業率輕微下調至3.8%,但將來的數字會持續下跌,抑或反覆升跌呢?現階段很難說得準。已有業界人士警告,明年舊工程完工後,倘無新項目承接,地盤工人的失業率可能會上升。另一個比較多人關心的行業是飲食業,近期大型餐館結業的消息已經少了很多,但聽聞還有不少工友被「拖糧」。假如香港經濟復甦動力不夠強,那麼處於臨界線的餐廳及其員工的前景,也就可以預料。
  應該說,我們的政府已在積極籌謀和「對沖」,例如,一方面維持輸入外勞的政策,另一方面強調「本地優先」,此外還搞了不少招聘會,推出好些再培訓項目。這些措施相信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可是,香港畢竟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小型城市經濟體,許多外圍因素,舉凡中美關稅戰的走向(現在只是休戰,不是終戰)、內地經濟的復甦步伐,乃至美國聯儲局的減息前景,皆會左右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市場,此乃經驗之談。
  要鼓勵金融業以外的行業請人,誠非易事。長遠而言,可以發展北都,但遠水難救近火;短期而言,必須下好「先手棋」,因時制宜強化政策支援。未來一兩年不必然灰暗,失業率可否「整固下調」,端賴政策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