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間醫學院塵埃落定 長遠規劃尚須清楚交代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9 HKT
經過三間大學一番爭逐,政府終於批准科大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接下來科大將自資20億元,在清水灣興建醫學院綜合大樓,預料2028年便會招收首批50名醫科生,2032年開始實習。科大得以壓過理大、浸大,除了所謂「策略定位清晰」和「全球視野廣闊」,「財力雄厚」顯然也是一個不小的原因。無論如何,花落誰家終於有了答案,肯定是好事一樁;不過,這遠遠不是整場討論的終點,因為許多問題還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激增
建立第三間醫學院,當然要回應香港的長遠發展需求,一定要有可預期的效益。當前香港社會面臨的一大逼切問題,就是人口加速老化,連帶醫療需求有增無減。據政府前年的醫療人力推算,在2030年、2035年和2040年,香港分別欠缺1570、1400和1200名醫生。「醫生赤字」的危機擺在眼前,如何解決?
醫管局近年積極在海外招聘港籍醫生,港大、中大兩間醫學院亦已將每年學額增至合共590個,這些措施方向是對的。至於科大醫學院,初期招收50名醫科生,數量不算多。除非將來有擴大學額的打算,否則在幫助香港應對人口老化危機方面,貢獻未必很大。醫生夠不夠,是一個不能迴避問題,因為它會影響市民對整個醫療體系的信心。
當然,建立第三間醫學院並不只是為了回應人口老化的危機,它還得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包括生物醫藥)而服務。說句公道話,落選的理大本身實力強大,因為它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言語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科學、護理學課程都很有名。科大也有自己的賣點,其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都能回應當前的時代呼喚,特別是人工智能,假如廣泛應用於治病救人,可謂功德無量。眼下的挑戰在於,科技發展迅速,換代可能只是數月之內的事,相關的研究必然牽涉巨額投資。科大醫學院有沒有可持續的財務方案呢?如果有,它便可進行必要的技術研發,也可延攬頂尖學者,藉以發展成為國際頂尖的醫學院,否則,可能會走向平庸。後一個情況絕不是政府和市民所樂見的。
科大政府出資比例一比一
在昨天的記者會上,政府官員提及按照科大的財務方案,未來25年涉及的基建項目、營運資金與政府出資差不多「一比一」。顯然,政府打算將一半的財務負擔「甩」給科大;換句話說,將來科大的籌款壓力是不會小的。事實上,單是清水灣的「過渡期校舍」,已要耗資20億元,將來遷入北都大學城,如何理順正式校舍和其他必要開支的融資安排呢?關於這個問題,現在就要有全盤規劃。
建立第三間醫學院絕對有必要,畢竟人口少過香港的新加坡也有三間醫學院。但我們必須承認,籌建大型的醫學基建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當中既有機遇,也有不少障礙。第三間醫學院畢竟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再加上它的創科特性,實際上也關乎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和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長遠發展定位。有見及此,無論政府還是科大(今天有記者會),應該多作解說,特別是要講清楚關鍵細節,交代長遠規劃,如此方可給予社會大眾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