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4招助置業有理 鼓勵上進防青年躺平

更新時間:03:00 2025-11-0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08 HKT

  香港在金融風暴後為了穩住樓市,一度全面暫停賣地,停建、停售居屋及減慢興建公屋。結果導致私樓樓價在沙士後連升十多年,脫離大部分市民的負擔能力。居屋恢復興建及出售後僧多粥少,市民「抽居屋難過中六合彩」。公屋輪候時間亦越拖越長,高峰期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超過6年都未能上樓,數以萬計基層家庭被逼租住劣質劏房。「上車難」與「上樓難」成為社會最大難題,甚至變成政治問題和中央明令特區必須解決的課題。
過分着重上樓福利文化
  經過近幾屆政府努力覓地建屋,未來5年的公營房屋建屋量已增至近17萬個單位,成功扭轉過去幾年長策供應「頭輕尾重」的問題。再加上今屆政府推出的簡約公屋計劃,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序回落,可望於本屆任期內於4.5年「封頂」,「上樓難」問題已見到解決的曙光。
  然而,公屋供應增加,輪候時間回落,社會過分着重「上樓」等房屋福利的文化,久而久之亦出現了一些不良副作用,包括將入住公屋視為最大、以至唯一的住屋選擇,將成功申請公屋視作「人生勝利組」,為免喪失輪候公屋資格而刻意不求升職加薪、寧願打散為生的「躺平」心態等,削弱部分基層市民,尤其青年人的上進、上流動力,長遠影響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活力。
  房屋局與房委會過去一年多已推出多項措施,嚴打各類濫用公屋供應,除了更好善用珍貴的公屋資源,同樣重要是維持房屋福利政策的公平性,促使有能力的公屋租戶自置物業,力爭上游。但即使私樓樓價近年有所回落,對於大部分公屋居民,包括一些富戶而言仍是感到吃力,或是只有能力購買「納米樓」令居住空間大減,而這也是部分居屋及綠置居細單位不太受歡迎的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公營房屋供應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政府有條件加大力度協助基層置業。包括居屋和綠置居單位供應,優化其出售及轉讓安排,以協助更多公屋居民置業,同時亦會便利資助出售單位的業主進入私樓市場,豐富房屋階梯,協助不同階層市民安居樂業。目的是在上樓、上車與上進、上流之間取得更好平衡。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日前通過4招「鼓勵市民循房屋階梯上進上流」措施,頭兩招是將居屋綠白表比例由過往的4︰6調升至5︰5,以及增加居屋及綠置居的大單位比例,從而便利和吸引更多公屋居民購買。另外兩招是增加「白居二」計劃配額,以及將新出售居屋的轉讓年期由15年縮短至10年,透過同時增加合資格買家和可供轉售單位,進一步激活二手居屋市場,協助更多不合資格申請公屋,但又未夠能力購買私樓的市民置業。
  上述4招原則上值得支持,但同時亦惹來部分市民質疑及感到不公。例如進一步調升綠表居屋比例,或會令人覺得政府過分厚待現有公屋居民,使到從未享受公屋福利的白表申請人更難中籤。當局則強調,隨着整體居屋供應增加,調升綠表單位比例不會降低白表申請的中籤率。
白居二配額增或掀炒風
  至於縮短新出售居屋的轉售年期限制,亦令到剛於過去幾年購入居屋的市民覺得不公道,是否可考慮將這些單位也一併放寬呢?
  此外,新出售單位在10年後才可合法轉售,但「白居二」買家配額卻是即時增加,會否因而令居屋二手市場重現炒風,再次出現一些「天價」、「癲價」居屋交易呢?如是,則會令多次申請居屋都抽籤失利的市民更感不滿,加深了「抽中居屋等如中六合彩」的負面印象,有關問題政府必須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