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樂園前景黯淡 若難轉型應止蝕斷臂

更新時間:03:00 2025-10-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24 HKT

  海洋公園2024/25財年的總入場人次和總收入錄得一成增幅,表現相當不俗,但整體虧損金額,卻由7160萬激增至2.75億,主因是水上樂園表現持續不濟,虧損近1.5億。海洋公園是市民的集體回憶,加上它拿取巨額政府補貼,其經營狀況自然備受公眾關注,特別是開幕4年的水上樂園,是否出了結構性問題?園方和政府均應面對問題,積極尋找轉型之道,看看可否「止血」。
上年度僅吸25萬客
  水上樂園是在2013年動工興建的,耗資近40億。其實早於項目醞釀之初,社會已出現不少爭議,有人甚至認為它只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大白象」。原則上,從發展旅遊業的立場出發,推出新賣點,激發遊客新需求,可謂理所應當。但事後檢討,水上樂園2021年開幕以來,在「吸客」方面確實交不出好成績,而園方為了節省成本,甚至被逼在非夏季關閉7個月。數字上,水上樂園上年度共錄得25萬人次訪客,遠低於政府早年估算140萬人次。說水上樂園不是海洋公園的資產,而是包袱,應該沒有太多人反對。
  水上樂園表現差勁,原因很複雜,秋冬溫度較低影響入場意欲、中產離港和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都應該有關;更要命的是鄰近地區也想分一杯羹,例如廣州有一個主打恒溫的「融創水世界」,澳門也有一個以太空為主題的「新濠影滙水上樂園」,它們的存在,必然分薄了水上樂園的客源。常言道「有競爭才有進步」,但在現實世界,沒有進步,甚至被淘汰的例子更多。客觀而言,水上樂園未能為海洋公園帶來穩定收入,就連它的管理層也承認「距離止蝕還有一段距離」,殘酷的事實就是這樣。值得一提的是,政府2022/23年度以來,向海洋公園提供每年2.8億元的4年補助,可以想像,若無政府扶持,園方的財務狀況會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差得多。更加逼切的問題是,明年政府停止資助後,怎辦?
虧損蠶食海洋公園盈利
  有人批評海洋公園創新不足,但這個說法並不公允。事實上,它有許多發展計劃,其中有不少即將落地,包括「香港老大街」、大熊貓館、「樹懶與好友」展館將完成升級,而全新的歷險主題園區,則預計將於2028年開幕。不斷創造新賣點是主題公園的生存法寶,從上述例子可見,海洋公園的管理層顯然明白此道理。但同樣屬於海洋公園編制內的水上樂園,處境卻有點尷尬,因為找不到「發力」的方向。
  如果維持現狀,水上樂園很可能虧損下去,繼續蠶食海洋公園的整體盈利,所以應該嘗試轉型。輿論場上已出現不少建議,例如有人提出原地建一個滑雪場,也有人提出將水上樂園交給康文署管理,甚至直接關閉。目前,一切都處於討論的階段,很多細節都可以斟酌。建滑雪場,需要一大筆投資,值不值得?如果真的要建,有沒有「新橋」可以勝過更具「性價比」的深圳滑雪場?這些問題非常關鍵,不可迴避。
  水上樂園的表現遠遜預期,乃客觀事實。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可持續的轉型方案,為旅客提供一個消閒的好去處,這也符合「無處不旅遊」的理念。但假如真的想不到好主意,或者雖有主意,卻不符合成本效益,那麼就應該及時止蝕,關閉水上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