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變局交織激盪 以「十五五」應對內外挑戰

更新時間:03:00 2025-10-2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0-21 HKT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要研究制訂「十五五」規劃,為未來五年(2026至20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定政策方向。從許多媒體報道可見,這次會議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亦備受矚目,這顯然是因為我國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具話語權的緣故。當今世界正處於變亂交織的百年變局之中,缺乏確定性,故此大家都希望了解中國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方向,有何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以作參照。
過去五年GDP增30萬億
  回顧「十四五」時期(2021至2025年),我國的進步無疑是驚人的:GDP原先110萬億元,預計今年可增至140萬億元人民幣,而5.5%的年均增幅,亦遠高於世界同期的3.9%。過去幾年,我們見證了國產飛機C919、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等「國之重器」面世,看到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在高端晶片、人工智能、量子通訊、人形機械人等領域亦有可觀成績。考慮到過往幾年我國受到疫情,乃至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的多重打擊,能夠取得如斯成績實屬不易。
  可以合理地推測,國家在困難重重的「十四五」時期還能交出亮麗成績表,大家對緊接的「十五五」自然有更大期望。但我們必須明白,國家越是發展,成績越是可觀,新的困難無可避免也會接踵而至。
  我國國情非常複雜,雖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和中產市場,卻面臨消費疲弱、通縮壓力加劇的現實;市場雖然龐大,多個行業卻在內卷,不良競爭窒礙高質量發展;雖機會處處,被逼「躺平」的青年卻不在少數。如何解決問題,相信中央領導人一直念茲在茲。「十五五」規劃能否對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提出強而有力政策,能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優質供給,這些難題,大家都想看到答案。
我國體制能平衡短中長期利益
  我國的困難,可能還會因為國際環境的惡化而變得更為複雜。「十四五」時期,拜登政府向中國施加很大壓力,但中國頂住了;特朗普回朝以來,中美競爭白熱化,多邊貿易體系、甚至多邊主義的根基受到嚴重侵蝕。最近我國實施「稀土禁令」,向美國反戈一擊,震懾作用顯著。但我們沒有理由假設,接下來的「十五五」時期會是無風無浪的——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恐怕只會更多。一些內地專家說,未來國家可能會在發展和安全之間,將「安全」提升到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這種說法似乎不是危言聳聽。
  習近平主席說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這是一個冷靜的判斷。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向更深層次發展,這不止是國家領導人的夙願,也是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現在我們等待的是一個具備前瞻性、統籌全局的頂層規劃。
  西方政客總希望提供短期利益以吸引選民,這是西方選舉制度的內在邏輯所決定的。相比之下,中國的政治制度卻能更有效平衡短期利益和中長期利益;同時,中國政府亦具備西方所不具備的整合與調動資源的強大能力,能夠將規劃兌現成真。未來五年,我國的內外挑戰必然有增無減,大家都期待四中全會可以給出一個答案,通過「十五五」規劃,更好引領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