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生態價值大 周全部署防過度旅遊
發佈時間:03:00 2025-10-15 HKT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落實「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提出的「四山」旅遊,但早前國慶黃金周期間發生於橋咀島的「踩珊瑚」事件,令人關注如何在旅遊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的問題。特首李家超昨天說,當局正研究為熱門郊遊地點評估承受上限,也會豎立更多告示牌勸喻旅客愛護環境,這些措施的方向正確,應可取得一定成效。但鑑於香港自然風光極具吸引力,到訪的旅客相信只會越來越多,所以政府應加快步伐,早日制訂更完善、更適切的生態旅遊政策。
小紅書「攻略」甚多
所謂「四山」是指太平山、鳳凰山、西貢海和大帽山,它們具備景色怡人、路線較短、可串連鄰近旅遊點的特色,距市區僅有咫尺之遙。許多本地人都在假日前往「四山」遠足郊遊,藉此逃避繁囂;也有越來越多內地客在疫後實踐新常態的旅遊模式,開始發掘香港市區以外的一面,小紅書上便有頗多香港四山旅遊之類的「攻略」。可以大膽預測,隨着政府積極推動,加上小紅書熱烈加持,「四山」知名度必會越來越高,蘊藏的潛力將會釋放出來。
「四山」是一個很好的旅遊品牌,也是香港軟實力的一部分。問題在於如何發揮品牌效益,同時又能消除風險隱患。「四山」之中的太平山景區,很早就是成熟的旅遊點,配套相對完善,問題可能不大,但其餘「三山」呢?西貢海的橋咀島早前發生遊客「踩珊瑚」、在岸邊煮食的鬧劇,這是一個發現得早、可及時介入處理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假如橋咀島的遊客因錯過潮汐時間而被困外島,怎麼辦?秋冬的大帽山,芒草很美,若有遊客蜂擁前赴觀賞拍攝,難道不會釀成交通問題?鳳凰山一些路段比較崎嶇,難度不低,卻可遠眺機場、港珠澳大橋、天壇大佛,若有遊客不自量力,執意要爬山,一有意外,樂極生悲就不好。
政府5月底公布「四山」項目時,講明會優化山徑設施,並與業界串連鄰近旅遊點,作進一步宣傳推廣,預料明年底就會完成。特首昨說會評估熱門郊遊地點的承受力,思路正確,既可避免自然環境受到人為破壞,又可提升客人的旅遊體驗,更重要是避免在意外發生時因人多而增加搜救的複雜性。
可效法富士山收「登山費」
我們認為在上述基礎上,當局還可做得更多,尤其要制訂完善的政策,防止將來「甩轆」。橋咀島的遊客未必個個諳水性,當局和業界宜在遊人比較多的日子增派救生員當值;同時在鄰近的西貢碼頭,向遊客提供潮汐資訊,也可派發宣傳單張,教育遊客愛護海洋生態。在鳳凰山、大帽山一帶,安排義工當值、為遊人提供安全指引是可以考慮的做法;更「辣」的招數,就像一些業界人士所提出的,可以仿效日本富士山,向遊客收取「登山費」,這樣便可調節上山人數,不致於因為人太多而破壞自然生態,也可在意外發生時減輕搜救人員的負擔。
「生態+旅遊」是《施政報告》明言一定要發展的,這也是香港加快旅遊業態升級的其中一招。「四山」人氣甚高,將來只會更高。現在就要下好先手棋,要有好的政策,又要加強管理,確保保護環境和「吸客」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