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置」助藏富於民 優化政策設計促基層上流
發佈時間:03:00 2025-09-13 HKT

盛傳特首將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重啟暫停20年的「租置計劃」,操作方式是:房委會首先挑選數個公共屋邨,然後諮詢居民「上車」意願,再小規模重推計劃。租置計劃原則上屬德政,它既可紓緩財赤,又可幫助基層住戶一圓業主夢,長遠甚至可分享到資產增值的紅利。但要將租置計劃的好處發揮出來,具體政策安排必須更周詳、更精細。
20年前已推18萬個單位
租置計劃在1998年開始實施,其精粹在於讓公屋租戶以折扣價購買所住單位,這樣的操作顯然有利於落實董建華政府提出、「10年內7成家庭置業」的目標。惟好景不常,回歸後的香港經歷了幾年經濟蕭條,為挽救樓市,當局被逼在2002年大幅調整房策,所謂「孫九招」便包括「終止租置計劃」。截至房委會2005/06年執行最後一期租置計劃時,合共推出39個公共屋邨、約18萬個公屋單位,之後計劃就一直擱置,至於7成置業的宏大目標,也悄然自公眾視野中消失。
關於租置1.0,社會至今仍有不少批評,最常見的是它導致可以流轉的公屋單位減少,加劇輪候年數,令「深層次矛盾」更加尖銳;也有人批評租置計劃釀成混合業權(一廈兩制)的問題,導致單位維修工程因需要更多溝通而效率低下。這些批評多多少少有合理性,值得執政者參詳。但總的來說,租置1.0的經驗不能輕易否定,畢竟它確實幫助許多原先不能置業的基層置業——尤其在華人社會中,置業不僅是經濟行為,更附帶強烈的安全感,其正面社會價值不容忽視。
20年過去,香港政經形勢已經完全不同,上文提及的情況可能還會發生,但由於我們累積了租置1.0的經驗,具備更好的條件,相信可以處理得好些。租置計劃還會拉長公屋輪候時間嗎?如果當局只是小規模重推計劃,相信不會,但即使會,本屆政府有把握新的公屋供應陸續到位,所以對整體輪候時間的影響會是可控的。至於混合業權的問題如何解決,則視乎政策怎樣設計,假如像一些政黨所建議的,房委會只出售單位業權,公共空間仍由房委會持有並管理,相信可大幅減少責任推諉和爭端。但具體怎樣做,還要等待政府給出說法。
助青年擺脫「躺平」心態
租置計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單以近年日益嚴峻的財赤來說,假設一個單位開價100萬元,一年出售5000個單位,庫房便進帳50億元。除了帳面收益,也有難以量化的好處——近年不少年輕人為了保住申請公屋的資格而「躺平」,推行租置計劃有助消除這種消極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當年輕人可憑低廉價錢換來一個安樂窩,等於解決了後顧之憂,讓他們有條件輕裝上陣、以更大決心發展個人事業。當年輕人心態趨向積極,香港社會必將更有朝氣、更有未來。
政府肯定想幫助基層,但因牽一髮動全身,所以租置2.0只會「小範圍」推行。保持審慎是對的,因為越審慎,越能確保租置計劃的好處有序釋放,同時有利於管控風險。希望當局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公布更多重要資訊,包括納入計劃的屋邨名單、樓齡、富戶和普通住戶繳付的金額有何不同等等,讓有興趣的市民考慮。展望將來,希望租置計劃的規模可以適度擴大,助更多基層家庭上流,這對於維護香港社會穩定,會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