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股票交易工程大 研判優劣勿操之過急
發佈時間:03:00 2025-08-23 HKT

近日有機構提議港股分階段延長交易時間,甚至實行24小時全日交易。前者難度不算大,後者卻不易操作,畢竟它對交易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有極高的要求。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受訪時說,要兼顧對整體流程會否造成壓力,要研究如何減低風險。上述表態,似乎是為24小時交易這一過度進取的提議降溫。
金融業是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要將其做大做強,24小時股票交易看似理所當然。理論上,「炒足全日」可帶來諸多好處——投資者可突破時區限制隨時買賣,可對突發事件作出即時回應;全天候不間斷交易,也有利於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港股,增加港股的吸引力。但理性地看,我們實不能頭腦發熱,皆因24小時交易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不止技術要跟得上,也要考慮監管機制是否到位的問題。假如操之過急,可能弄巧成拙,導致投資者(特別是散戶)面臨的風險可能遠超潛在得益。
散戶深夜易遭「割韭菜」
全日不間斷交易的隱患顯而易見——先不說交易所、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必須配備更多人員、運營成本大增的問題,更大的問題在於,涉及系統維護和風險控制的漏洞可能擴大,一旦交易過程出亂子,交易所未必有足夠時間修復和更新系統,搞不好或會招致更大損失。這樣的情況一發生,就會有人事後諸葛亮,質疑當初為何沒有做好預案。值得一提的是,24小時交易對散戶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在成交量較少的非高峰時段(例如深夜),機構投資者往往可憑藉強大資本實力,動用輪班工作的交易員和高速運算的電腦,任意操縱價格,在這個情況下,被「割韭菜」的必是單打獨鬥的散戶。
現時,全球沒有一個主流交易所實施24小時交易,最快的是納斯達克(2026年下半年),倫交所也考慮仿效,而香港作為「紐倫港」之一,肯定有壓力。但我們認為,香港不必盲目「跟風」,因為第一,香港欠缺紐約那樣雄厚的資本市場,經驗也相對不足,勉強開放全天候炒股,結果只能是「硬食」額外成本和風險;第二,現時香港股市已向來自同一時區的內地投資者傾斜——單是今年上半年,內地南向資金淨流入逾7300億港元,成交佔比逾40%;在內地經濟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有理由相信這個佔比在未來只會有增無減。將來,香港若要實施主要面向海外投資者的24小時交易機制,不見得考慮香港股市近年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政府矢志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實力,依循這個思路,為香港金融體系拆牆鬆綁、為金融市場注入新活力,完全有必要,但這不是拍拍腦袋就可以做的,應該像陳翊庭所說的,「要有一個充分分析」。
按部就班先延長收市時間
連相對簡單的「打風不停市」也要討論很久,那麼更複雜的港股24小時交易,豈能一蹴而就?事實上,金融業界以至整體社會根本未有共識,故此不宜操之過急。比較務實的辦法是按部就班,先將收市時間延長至下午6時,以及取消正午12時至下午1時期間的休市安排。至於24小時股票交易,並非不可討論,亦非永遠不可推行,但一定要等到監管框架、風險管理機制和交易系統成熟後再推行,那樣才比較穩妥、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