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辦學力推高教發展 桃李滿門成就樹仁傳奇
發佈時間:03:00 2025-07-29 HKT

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以105歲高齡辭世,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教育局局長深表哀悼,社會各界亦作出高度評價。胡博士和11年前逝世的妻子鍾期榮博士,畢生致力於推動香港專上教育發展,從樹仁書院、樹仁學院,再到香港第一間私立大學樹仁大學,在漫長的歷程中,為香港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兩位教育家為年輕人付出大量心血,幾乎傾盡所有,說兩人是教育界的典範,絕不為過。
具法律背景本可輕鬆賺錢
胡博士是生長於民國時代的精英,擁有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和英國大律師資格,上世紀50年代中來港後,做過市政局、立法局議員,也為推動九年免費教育、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改善徙置區居民的生活出過力;鍾博士同樣來頭不少,既是留法博士,更是我國首位女法官。昔日英治時代,留學西方是利祿之途,兩人顯然有條件利用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輕輕鬆鬆賺大錢,過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們並沒有那樣做,這點尤為難得。
在胡、鍾兩位博士身上,可以看到一種奉獻精神。樹仁缺乏港大那樣的悠久歷史,更不具雄厚的財政實力,所以一切都是由零開始。70年代初的香港,經濟開始騰飛,但專上教育尚不普及,成千上萬學生求學無門,怎樣幫助他們?可以斷言,若對社會毫無承擔,絕不可能備嘗艱辛,在教育領域深耕,但兩人就是有這樣豁出去的高尚情操。1971年創校時,兩夫妻均已年過半百,分別擔任校監、校長,將財富和健康都奉上。由城和道到萬茂里,再到寶馬山,像「揼石仔」一樣,將一間很邊緣的書院,逐漸建立成為廣受社會認同的私立大學,對此,兩位博士居功至偉。
現在的樹仁已經可以開辦碩士、博士課程了,證明她已具備不俗的學術研究能力,但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新世代的年輕人,未必懂得辦一間高校是如何艱辛。舉一例,1977年港英政府向樹仁撥出的寶馬山地皮,地勢陡峭,結果校方花了6年多時間,打了176根水泥柱,才建成一個比較像樣、可容納更多師生在那裏上課的校舍。由於樹仁是以自資模式運作的,實際上就是創辦人自己在「燒錢」,世人又有多少人願意做這樣的苦差?
拒為金錢犧牲教育理念
在許多悼念兩位教育家的文字當中,常常出現當年他們如何與港英政府「博弈」的內容,我們不難從中看到兩人對自身教育理念的堅守。1978年港英政府提出大專「四改三」,若不接受就無法取得政府資助。港英政府這樣做,考量之一是要學生盡快畢業,投身社會,但胡鍾認為四年制才對學生的成長最有利。事實證明,「四年制」已成現今國際社會的主流,港英政府當年的做法實際上讓大專生少了一年的學習時間,非常短視。胡鍾不願為了政府撥款而犧牲自己相信的教育理念,歷史已證明他們是對的。不過,話說回來,當年假如樹仁接受政府資助,其後發展可能會有另一番境況。
樹仁學院2006年獲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成為本港首間私立大學;而鍾博士和胡博士,亦分別在2000年和2008年,獲頒金紫荊星章和大紫荊勳章。其實,不止政府認同兩人對香港專上教育的貢獻——許多樹仁師生都真誠愛戴他們的老校監、老校長。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能夠堅持十年八年已經不容易,能夠堅持半個世紀而又散盡家財,更是絕無僅有。如果說樹仁是香港的傳奇,那麼,胡、鍾兩位博士則是真正的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