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教育產業方向正確 北都大學城勿急功近利

更新時間:03:00 2025-07-1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4 HKT

  上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再次有5間大學位列全球百大,其他多間香港院校的排名亦有上升。當中香港大學的排名首次跳升至第11位,超越內地的北大及清華,成為全國國際排名最高的大學,進一步提升「留學香港」品牌對內地以至外國學生的吸引力。
政策推動 非本地生增至四成
  在另一邊廂,美國特朗普政府以政治理由,打壓哈佛等多間知名國內大學,又收緊多個「不友好」國家的留學生簽證,對申請人以至在校生進行政治及網絡審查,令到許多有意前往或正在當地就學的內地及外國學生,還有教學和科研人員等,都考慮回國或轉往其他地方發展。具備背靠祖國和聯通國際優勢,並擁有多間頂尖大學的香港,成為了不少相關人才、尤其是華裔教授學生的首選。
  除了大學本身爭氣及有美國「狂人」助力,特區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配合也相當重要。當局前年宣布將八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學士學額比例,由原來的最多兩成倍增至四成。一年多過來,大部分大學新增的非本地學額已迅速填滿。
  此外,為了滿足非本地生的住屋需求,當局早前推出先導計劃,鼓勵合適的酒店和商廈改裝成學生宿舍。由於改裝工作遠比興建全新的學生宿舍快捷,最重要是不用尋找新土地,政策可於兩三年內見到一定成效。此舉不但幫到大學和學生,現時供過於求的非住宅物業市道也起到止血作用,同時避免因有大量留學生湧出私人市場租樓,而搶高本港的住宅物業租金。
  在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香港的教育產業和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地位正在蓬勃發展,消除了本地學生人數減少造成的危機,還開始出現校舍等教學、科技設施供不應求的問題。
  政府已於北部都會區的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合共預留了約90公頃發展3個大學教育城。最近不少議員及教育界人士,均認為有關計劃太少和太慢,要求政府進一步擴大北都大學城的面積和加快其建設,以協助本港原有的大學擴充,以至吸引海內外的一流大學進駐。部分人更提出「學研產居」的概念,希望以大學城為核心,來加速推動北都原定的創科產業和房屋發展。
有提出「學研產居」概念
  有關構思本身有其道理。其一是由大學吸引來港的頂尖留學生與科研人才,也是香港推動創科發展所必須,美國的矽谷等創科基地,也是圍繞當地的一些知名大學、研究中心和人才聚居地所形成。其二是特區政府現正面對財赤,部分發展商亦面對財困,無力加大及加快北都建設,反觀不少大學機構都擁有豐厚的資產及資金,並受惠於「留學香港」政策而收入大增,隨時比政府或發展商更有能力擔當北都的拓荒者。科大近年斥資數億元,購入金鐘一個全層酒樓物業改作教學用途便是一例。
  然而,各方亦必須謹記,港大、北大、清華,以及英美等地的知名學府與大學園區,都是經過了上百年的歷史和多代人的努力所累積而成,並非單靠政府支持與資金投入,更不可能在5至10年,甚至20、30年內見到實質成果。內地一些省市過去也曾大力推動形形色色的大學城與創科園區建設,但真正成功的僅為鳳毛麟角。而科大購買金鐘物業的例子亦說明,北都未必是大學擴充的首選地點。
  更需要警惕的是,有部分商界人士、以至官員,似乎是因為不懂得如何發展創科產業,而企圖走捷徑、趁熱鬧改為發展教育產業,希望可盡早向市民及中央交出成績,甚或純粹想借助外來人才帶動的住屋需求來重振樓市。各界必須杜絕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避免北都大學城淪為當年的數碼港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