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論站不住腳 增競爭力方可立足中國

更新時間:03:00 2025-02-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11 HKT

  近年經常有外媒宣傳「外資撤離中國」的論調,由於那些報道一般都能舉出個別撤出中國的外企名字,看起來頗具說服力,以致許多讀者信以為真。可是,中國畢竟是一個國情比較複雜的國度,以過度簡化的視角去看中國,無異於瞎子摸象。確實有外企離開中國,但它們要麼受到政治偏見誤導,要麼就是無法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反觀,那些能夠適應和賺錢的,往往就是競爭力最強大的。
去年新成立外企增1成
  「外資撤離」論是有客觀背景的——自特朗普1.0時代起,美國在經貿上封鎖中國,在政治和技術上孤立中國,造成中美關係全方位惡化,客觀上逼使部分外企「二選一」退出中國;與此同時,隨着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疫情以來內地復甦步伐相對緩慢,也為外媒看淡中國前景提供材料。一些不願承受風險,或者本身受到本地企業競爭和擠壓的外企,便選擇撤離。
  外資在中國是否已經失去發展空間?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回答,因為情況比較複雜。一些評論每每糾結於資金流出流入,當看到2024年中國引資規模有所收縮,便得出「外資撤離中國」的結論,卻無視2021年以來中國連續3年引資規模逾萬億元的事實,失之片面。昨天官媒《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為「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的文章,內文指出2024年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增長9.9%。假如中國已沒有發展空間,為甚麼會有接近雙位數增長呢?所以比較合乎事實的說法是,許多外企仍然對中國發展前景有期盼。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的主旨並不高深,實質上,是在呼籲外資以客觀持平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客觀而言,留在中國並取得成功的外企不乏實例。近年曾經傳出沃爾瑪想撤離中國,但《人民日報》就指出,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店,近日於浙江開設中國第52間門店,說明這間美國零售業巨擘對中國市場的潛力投下信心一票。但沃爾瑪並不是唯一例子,官媒沒有提及的特斯拉、蘋果等美企選擇深耕中國,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中國具備完善的生產線和高度自動化的製造能力,這是帶動盈利增長的關鍵,也是它們不願輕言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
  目前,中國GDP穩居世界第2,人均GDP已逾1萬美元。當中國社會發展至比較富裕的水平,消費者對本地和海外品牌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或者說越來越挑剔。能夠在中國站穩陣腳的外資,一定是有真本領的。特斯拉、蘋果面對比亞迪、華為等國產品牌的競爭,市場份額雖被分薄,但沒有被淘汰,甚至在許多國人心中仍是「高大上」的象徵。根據市場經濟邏輯,反映它們適應了中國消費者的品味和需要。
既有挑戰亦有機遇
  相比需要外資啟動改革的80年代,當今中國已在工業生產和貨物貿易領域成為世界龍頭,客觀上已擺脫了對外資的依賴。但這不是說中國今後不需要或者不歡迎外資。展望未來,相比逆全球化的美國,中國反其道而行,出台了不少單邊開放舉措,包括給予外資國民待遇、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實現制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等等,去年外企數量有接近雙位數增長,並非無因。
  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這是客觀事實,但不可否認中國仍然充滿機遇,這亦是客觀事實。未經深思熟慮便離場的,其實是做了「老襯」,而那些願意進軍中國市場、又能找到方法適應中國消費者要求的,就能做出亮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