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童心創意無界 自主夢想遊樂場
發佈時間:12:00 2025-11-20 HKT
哥本哈根一陣輕風,吹過1943年的天空。一位名叫索倫森(Carl Theodor Sørensen)的園境師,在城郊圍起一片空地,內裏沒有七彩滑梯,沒有閃亮鞦韆,只有沙土堆成的小丘,木料砌成的堡壘,還有滿地叮叮噹噹的工具。
孩子們的眼睛亮了。他們變身小建築師,拿起工具,打釘建構夢想,連接木板築起未來;他們也是小探險家,用輪胎鋪砌屬於自己的探險版圖。當城市裏的孩子還在排隊玩搖搖板時,這裏的小手掌正揑着真實的創造——鬆散的沙是他們的混凝土,廢棄的木箱是他們的積木,不亦樂乎?這片由孩子們任意拼湊的天地,正是最早起源於哥本哈根的「垃圾遊樂場」(Emdrup Junk Playground),也就是「冒險遊樂場」(Adventure Playground)的前身。
八十年後,這陣自由的風吹到了香港。在紅磡都市公園裏,「夢想無界二份一遊樂場」氣氛熱鬧,女孩男孩忙着建築心中的遊樂園。一班中學生從設計圖紙、製作模型,直到親手打造出一個全新的鞦韆,為這個夢想天地添上了動人的一筆。他們的心血與創意,凝聚成遊樂場裏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哥本哈根到維港岸邊,這場關於遊戲的溫柔革命,悄悄跨越了時間與海洋。當大人學會留白,孩子便還給世界整座銀河。原來最迷人的遊樂場,從來不在圖紙上,而在每個孩子發光的眼睛裏。
啟發主動探索精神 學生聯手構建遊樂園
紅磡都市公園「夢想無界二份一遊樂場」是香港首個由兒童話事的「冒險遊樂場」,一半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和專家創建,其餘一半交由遊樂場使用者負責,透過心思和雙手合力完成一個屬於他們的「二份一遊樂場」。九龍倉資助的「智樂二份一Power Up」計劃,在專家協助下,邀請一班中學生參與一場異想天開的活動:如果遊樂場不再只是一個固定設施場所,而是一個可以由他們親手設計和創造遊戲的地方呢?年輕人的想像會如何爆發,展現無遠弗屆的創意?
參與的中學生,來自天主教普照中學及獻主會聖母院書院,他們成為了紅磡都市公園「二份一遊樂場」的首批「共建者」。於結合平衡木和鞦韆的特質上,有學生設計並製作了一個「雙人鞦韆」,讓使用者既能享受搖晃的樂趣,亦能挑戰站立的平衡。也有學生搭建了一條自木平台延伸而下的寬闊木滑梯,讓並肩滑行成為可能。學生們驚喜地發現,小朋友在他們建造的基礎上「二次創作」,有人用輪胎製作了一個鞦韆,亦有人在鞦韆架旁加裝了便於攀爬的木梯級,自得其樂。
來自天主教普照中學的學生甘宛靈分享感受:「這不僅僅是開心,更是一種滿足。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使用電鑽,感覺自己像一個設計師和建築工人,想法得到支持,並能實現其中。」獻主會聖母院書院學生黃星儒說:「在完成設施製作後,體會到原來集合眾人力量,我們是有能力完成很多事,令我感到十分鼓舞。」他們的成就既具體又可感,以手接觸粗糙木材的觸感,聽見電鑽轟鳴的聲音,更看得到小朋友在自己建造的設施上盡情玩耍的模樣。對這群中學生而言,這次經歷讓他們重拾「玩」最本真的形態──一場充滿自主性與創造性的探索。
從冒險中學習解難
當學生們拿起電鑽、鋸子打造遊樂設施時,遊戲工作員(Playworker)會在一旁提供支援,更會根據「利益風險評估」(Risk Benefit Assessment)適時地介入,在確保安全與鼓勵探索之間尋得平衡。正如智樂的遊戲及遊戲工作經理Christy所解釋,遊戲工作員的職責不是創造一個「零風險」的環境,而是移除一些潛在的危險,例如不穩定的結構、工具的錯誤使用,令孩子在冒險中認識自己能力的界限,並獲取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來自日本的遊戲專家嶋村仁志(Shimamura Hitoshi)闡述,玩也是探索邊界的過程,他以「抓住蝴蝶的智慧」來比喻「玩」的深意:正如輕柔地抓住蝴蝶而不傷其分毫,既不因膽怯而失手,也不因莽撞而破壞,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如何把握分寸。而內在的好奇心與好勝心,是驅動孩子在遊戲中不斷嘗試與調整的引擎。他們積極求解,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樂在其中。這顆不計一時成敗、享受創造過程的種子,最終結出的果實,便是面對逆境時那份寶貴的韌性。
在「二份一遊樂場」裏,孩子們沉浸於遊戲的純粹樂趣,卻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面對未來世界的勇氣和自信。
文:劉國業、龍芷莹
圖:劉駿軒、汪旭峰、九龍倉、受訪機構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