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達人分享|香港電話珍藏 通訊歷史印記

更新時間:19:00 2025-07-09 HKT
發佈時間:19:00 2025-07-09 HKT

作者是電話收藏家,20餘年專注從各處收藏不同製造商、產地、型號的舊式有線撥輪和按掣電話,藏品涵蓋1900至1980年代曾於香港使用過的各款電話。本書共分5個章節,分門別類,除了是博物館之外,你可以視之為一本迷你版的電話百科全書。
文:王文宇 圖:星島圖片庫

打開書本馬上有驚喜,一幅四揩的內藏海報盡入眼簾,69部由1900年至1980年的電話一字排開,真係好震撼!順帶一提,以上全部電話都是作者收藏,海報名為〈香港撥輪及按掣電話轉變圖鑑〉。

作者介紹,電話起初為木製,形狀方正,稱為「木箱電話」。後來科技進步,電話改用電木膠製造機殼,於是乎,電話不必要那麼方正,可以流線型設計,這是一個里程式進步。隨着亞加力膠廣泛用於工業產品,電話也與時俱進,取其輕巧特性。

年紀有咁上下的朋友,是電木膠電話一代,印象中這種古老電話是好實淨,分量十足。到了亞加力膠登場,電話也有「內涵」的改進,從早期撥輪式轉為以脈衝制式,按掣電話風魔一時,尤其是寫字樓必選的制式。

香港第一部電話

關於電話是誰人發明,眾說紛紜,最多人說是加拿大發明家貝爾,之前有意大利、德國和美國人提交電話研究論文,不過,未能實用和普及,貝爾於1876年成功申請電話專利。香港不愧是先進都市,1878年2月15日,一位名叫莎菲亞的政府文員從外國帶回一對電話,並在中環奧卑利街住所內,與伊利近街的朋友通話,雖然距離不過50米左右,不過,足以成為報章的大新聞。1888年,香港開始有海底電纜,但線路有限,全港電話用戶只有62戶。

歲月如梭,眨下眼到二戰結束,香港經濟民生穩定下來,申請電話數量大增,黑市電話交易極為普遍,1940年代中,黑市電話炒到數千元,這個數字可以輕鬆買到層樓。電話市場沒有停下,1994年突破300萬用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申請電話、裝設電話,據聞都要畀「茶錢」,不過,自ICAC於1974年成立,這種不良風已成絕響。

作者曾任香港電話公司的維修員,不單止精通電話維修知識,對電話於香港的發展歷程和技術素有研究。本書內容豐富,插圖精美,「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講解背後的操作原理和知識,並以圖錄的方式重現昔日電話懷舊或鮮明的色彩,以及帶出電話與當時社會的種種。」翻開本書,有如親臨電話博物館,讀者可領略一番全新體驗,也讓香港電話成為了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電話商戰故事,非常曲折傳奇。話說,電話轉為自動接線,相關系統是美國一位退役軍人研發的,他回鄉買下一間殯儀館經營,這裏用的電話是用接線生駁線的,問題是殯儀館生意不佳,某天,這位老闆發現有位女接線生原來是同行派來的卧底,她把一切相關業務的電話全部轉接到對手那邊,咁都得?於是老闆與子侄合作開發一套可支援100線路的系統,並於1891年獲得專利。不過,遺憾的是,老闆去世十幾年之後,貝爾斥資250萬美元收購這套「殯儀館系統」,須知道,這個金額在百幾年前是天文數字,之所以話,人生真的是有定數,活在當下,盡力做好自己的事,開心又有滿足感,便是最大財富。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作者︰羅肇忠
出版︰利文出版社
售價︰$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