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大灣區粵劇觀眾 本地「老倌」薪火相傳 傳承戲曲文化

更新時間:16:42 2024-02-08
發佈時間:16:42 2024-02-08

粵劇,又稱為「大戲」,發揚自廣東佛山,紮根和發展於廣州和香港,承載獨特的時代特色和粵地文化。粵劇作為首批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本地老倌致力繼承傳統和培育後輩,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積極支持本地藝團將具有香港特色的粵劇帶往大灣區演出,透過文化交流,將這項傳統藝術代代薪傳。

八和會館副主席新劍郎
八和會館副主席新劍郎
粵劇老倌阮兆輝劇照
粵劇老倌阮兆輝劇照

精彩戲典盛宴灣區上演 粵劇與崑劇同台演繹經典《白蛇傳》

粵劇以「海納百川、靈活多變」見稱,積極吸收及融合外省戲曲劇種、外省聲腔、廣東民間說唱、廣東音樂和外來文化等藝術元素,形成獨特及多元的表演風格。成立超過70年的香港八和會館,以宏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同時積極開展跨戲曲種類和跨地區的合作,努力創新。去年,香港八和會館與上海崑劇團攜手到廣州和東莞巡演,由兩團年輕演員以粵劇和崑劇形式合演經典劇目《白蛇傳》。這兩種風格迥異的劇種同台演出,展現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讓大灣區觀眾欣賞到粵劇的靈活多變和崑劇的優雅婉轉之美。

拓展觀眾群 以粵劇連結灣區

這樣的合作演出不僅探索了粵劇和崑劇的多樣性,也促進了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透過粵劇和崑劇的結合,觀眾可以更深入了解兩種劇種的特色和魅力,同時體驗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共通點。談到在大灣區的演出,八和會館副主席新劍郎(原名:巫雨田)提到粵港兩地的戲曲風格有些微差別,例如香港較生活化、內地則較規範,可謂各善勝長,希望這樣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夠持續發展。此外,近年內地有更多年輕人留意粵曲,新劍郎期望他們可以在朋輩間互相推廣,讓戲曲觀眾更加年輕化。

《白蛇傳》其中一幕折子戲《盜仙草》劇照
《白蛇傳》其中一幕折子戲《盜仙草》劇照
《白蛇傳》其中一幕折子戲《斷橋》劇照
《白蛇傳》其中一幕折子戲《斷橋》劇照

修復培育並行 傳承劇曲精髓

享有「萬能泰斗」美譽的粵劇老倌阮兆輝表示,為適應新時代,粵劇表演方式的創新在所難免,但最重要仍是傳承傳統文化價值的精髓。

阮兆輝指出,培育人才是粵劇界的重中之重。傳統「基本功」的學習需要長達四年的時間,年輕人如何平衡「練功」和學習是一大難題。他認為,內地戲曲學院在發展方面相對於香港更加成熟,而系統化的藝術教育才能促進傳統藝術的長遠發展,這是香港可以借鑒的地方。

香港風格的《鳳閣恩仇未了情》 讓戲迷喜出望外
本地粵劇界著名丑生陳鴻進去年成功邀得阮兆輝主演《鳳閣恩仇未了情》,將這部戲寶帶到大灣區巡演。陳憶述到《鳳閣恩仇未了情》最初於1962年由大龍鳳劇團在香港大會堂開演,並由麥炳榮、鳳凰女和譚蘭卿主演。他提到,為了適應內地演出的時間需要,劇本經過了修改與濃縮,原本的演出時間為四個小時,修改後三小時內完成。儘管如此,演出仍然流暢順利。陳鴻進稱這是他首次將具有本地風格的粵劇帶到灣區,加上輝哥爐火純青演技以及生鬼演繹,帶動場內氣氛,因此得到不少灣區觀眾喜愛。陳認為大灣區的戲迷與香港的戲迷並無太大分別,只要演出精彩,觀眾都會非常接受並開心地觀看。放眼未來的發展,陳鴻進對粵劇演員充滿信心,只要每位演員在台上用心詮釋劇本,細味每句對白,就能為戲曲的發展作出貢獻。

阮兆輝帶領新晉演員吳立熙演出《鳳閣恩仇未了情》
阮兆輝帶領新晉演員吳立熙演出《鳳閣恩仇未了情》
鴻嘉寶粵劇團去年帶戲寶《鳳閣恩仇未了情》赴大灣區四地巡演
鴻嘉寶粵劇團去年帶戲寶《鳳閣恩仇未了情》赴大灣區四地巡演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