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保育|香港時代印記 霓虹燈保育路

更新時間:03:00 2023-06-08
發佈時間:03:00 2023-06-08

電影《燈火闌珊》再次喚起了公眾對霓虹燈的關注。 上世紀80、90年代,霓虹燈掛滿香港街頭,彌敦道上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成為遊客對香港的印象。近年政府以安全為由,要求持有霓虹燈箱的店家拆卸或重裝符合指定規格的霓虹招牌,令其逐漸消失於街頭,惟部分有心人仍嘗試以不同方式,為霓虹燈的保育而默默努力着。

文:洪白嵐   圖: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回看近年的香港電影,不少導演都渴望找一些有本土特色的主題發揮,《燈火闌珊》以霓虹燈牌作背景,串連起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導演曾憲寧坦言,起初純粹是想找一樣能代表香港的事物,在做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輾轉找到霓虹燈這題材,也喚起她的兒時回憶,「在未寫這個故事前,我並不覺得霓虹燈有甚麼特別,慢慢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我想起小時候畫的第一幅畫,就是香港霓虹燈街景,那作品曾被貼堂,故印象很深。感覺霓虹燈像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內在影像,我很想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呈現。」這幅畫後來也在電影中出現。

曾憲寧認為香港的霓虹燈,無論對香港人或世界各地的人來說,都有一份獨特意義。上世紀80、90年代,走在香港最繁盛的街道,滿目是霓虹燈牌,外國人來到香港,看到便覺很新奇,也間接將霓虹燈跟香港「國際大都會」這標誌畫上等號。雖然霓虹燈牌並非香港獨有,它源自法國,然而香港市區因地勢平坦及街道較狹窄,在商鋪集中的街上掛上密密麻麻的霓虹招牌,這情景在世界其他大城市都少見。作為電影人,她提到香港的電影一直不乏霓虹燈的畫面,即使是外國電影,他們同樣喜歡以香港滿布霓虹燈的街頭作背景拍攝。她提到去年《燈火闌珊》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時,不少日本觀眾看畢電影後感覺特別大,「他們很喜歡香港,部分人來過香港,甚至很熟悉香港,對於香港的霓虹燈陸續被拆,都感覺傷感或婉惜。」

民間團體 自發搶救燈牌
近年不時聽到某著名商號的霓虹燈牌被拆卸的新聞,香港的霓虹燈牌正以「高速」在街頭消失。曾憲寧稱有多個原因,包括成本較低的LED燈出現,吸引不少商戶轉用;另外屋宇署推出新的招牌監管制度,要求目前持有霓虹招牌的人士須將其拆卸,再重新入紙申請,獲批准後才可將招牌重新掛上,如此一拆一裝,當中涉及的費用不低,加上申請不易獲批,令不少商家認為不值得再投資,「從安全角度看,這無可厚非;以文化角度看,卻會令人反思,是否需要一刀切呢?據了解,部分店家是有定期為霓虹燈做維修保養的。」

拍攝電影期間,曾憲寧接觸到不少跟霓虹燈相關的人與事,對這行業多了認識。她指製作霓虹燈涉及多個行業,燒製霓虹光管只是其一,她曾接觸過數位師傅,稱他們大都是一板一眼的老實人,低調而不愛搶功勞,正是電影中鑣叔(任達華飾)的形象。香港霓虹燈業近年缺乏新人接棒,加上疫情、老店結業、老師傅相繼離世等原因,都導致行業走下坡,曾憲寧說她接觸過的師傅中,最後生的都年過50歲了。雖然現時有年輕藝術家從事霓虹燈創作,卻偏向藝術方面,與老師傅們專做商業招牌是兩回事。

為保育這些即將失傳的霓紅燈牌,曾慶寧稱現時有民間團體正默默做着「搶救」工作,例如霓虹交匯、霓虹黯色及街招等,他們都是自發去做保育,團員大都只有一、兩人,他們會先聯絡店家,趁人家「拆招牌」前做好回收準備,而這些收回來的霓虹招牌在維修後,部分會作公共展出,以提高大眾對這課題的關注。她也樂見電影上映後多了市民留意霓虹燈的情況,認為是好的開始,而在保育之餘,也希望能為霓虹燈業者重新找到發展方向。

百年老店太平館 盼保留傳統風格

面對成本增加,也有老店願意重新安裝霓虹招牌,擁有逾百歷史的太平館餐廳是其中之一。據太平館第五代傳人徐錫安稱,該店旗下的霓虹燈牌於年多前陸續拆下,最後一塊油麻地分店的招牌也即將於今夏拆卸,「這招牌在1964年掛上,超過半世紀,很有紀念價值。」他說拆卸又重裝霓虹招牌的過程繁複,加上保養及電費等支出,成本很高,有些店家選擇不重裝而轉用LED燈,他是理解的,惟他卻堅持重裝霓虹招牌,「太平館是老店,與霓虹招牌的風格很夾,新裝的招牌會保留原有的Art Deco風格,當中有個人情意結,也有港人的集團的回憶。」他說香港是東方之珠,在外國人眼中,香港夜景、街頭五光十色都很吸引,如今霓虹招牌被一一拆卸,他不想這特色消失,只希望盡己能力將這傳統保留下來。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